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19 17:51
【摘要】:为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微区试验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CK(未施用秸秆)、C1(秸秆浅施)和C2(秸秆深还)共3种处理,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IHSS方法提取HA样品,并测定其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性质等结构性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和各腐殖质组分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腐殖质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质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0~20 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21.8%、27.3%、11.5%和30%;C2处理亚表层(20~40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6.3%、32%、13.4%和31.9%。C1和C2处理均使HA的氧化度、缩合度和热稳定性降低,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结构趋于简单化。这些变化在C1处理中主要体现在表层,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11.3%,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4%;C2处理主要为亚表层HA结构的变化,与CK相比,C2处理亚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9.1%,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这一研究结果对阐明土壤培肥机理和指导秸秆还田实践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turning ways of corn straw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bon in black soil, the black soil of micro-area experiment field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K (no straw application) was set up. C _ 1 and C _ 2 treatments were used to extract Fulvic acid,FA, Humic acid,HA and Humin,HM), IHSS from HA samples by humus composition modification method.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IR spectra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could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and humus components, and the PQ value of soil humus (the proportion of HA in extractable humu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K,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SOC,HA,FA and HM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C1 treatment (0 ~ 20 cm) increased by 21.827.3% and 30%, respectively.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SOC,HA,FA and H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40cm treated with C2, and increased by 26.3% and 13.4% in 31.9%.C1 and C2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which decreased the degree of oxidation, condensation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HA. The content of aliphatic chain hydrocarbons and aromatic carbon increased and the structure tended to be simplified. Compared with CK, the (O S) / C ratio of surface HA in C1 treatment decreased by 11.3 / I 2920 / I1620 and increased by 23.4%. Compared with CK, the (O S) / C ratio of HA in C2 treatment decreased by 9.1% and the ratio of I2920 / I1620 increased by 2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soil fertilization and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平台项目(2014C-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3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4)~~
【分类号】:S1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引福;嫩玉米早上市玉米芯育苗好[J];北京农业;2000年04期

2 唐劲驰,曹敏建,佟占昌;不同品种玉米与小麦间套作的比较试验[J];杂粮作物;2000年04期

3 朱浩军;对平凉地区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及布局的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10期

4 袁伯英;郑单14是个好玉米品种[J];河北农业;2000年03期

5 刘忠海,张忠军,姜玉国;选购玉米品种应遵循的原则[J];吉林农业;2000年02期

6 ;甜脆玉米品种简介[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3期

7 胡远富,李世贵,冯存贵;玉米不同品种子粒脱水速度测定[J];现代化农业;2000年02期

8 郭自伟;墨西哥青割玉米的栽培[J];现代农业;2000年03期

9 ;水玉米问题有望解决[J];现代农业;2000年04期

10 于风刚 ,赵佳;种玉米算出了两笔帐[J];中国农垦;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鹏飞;王甜甜;毛培;罗梅浩;;不同玉米品种丁布含量及其与抗螟性的关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刘祖荫;;发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术提高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3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蒋爱凤;;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损性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刘治先;;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治先;;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孙世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9 刘翔;许志刚;;玉米品种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鲁华;柳延涛;吕新;朱江;;绿洲玉米生态适应性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新疆现代农业论坛”论文专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调研组;吉林玉米大省做大玉米文章[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2 记者 孔非;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博览会九月在长举行[N];长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秦洪湖  通讯员  赵中文  肖 松;为了金色玉米香飘世界[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石岩;玉米品种多 购买早筹划[N];河南科技报;2006年

5 杨婷;国家3亿补贴玉米良种玉米价格将上扬[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孟宝林;玉米行情看好 今年庄稼咋种[N];牡丹江日报;2006年

7 吴守祥;玉米行情火爆的背后[N];期货日报;2006年

8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 姜建华;玉米价格稳中走高[N];期货日报;2006年

9 李茜;玉米投资正当红[N];上海金融报;2008年

10 才春林;笋玉米因专用而身贵[N];农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良;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和氮效率的变化趋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张红伟;玉米耐低磷的种质资源评价及耐低磷的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刘永花;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定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岳辉;玉米自交系低磷耐性遗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春辉;玉米高密度重组图谱构建及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高庆华;玉米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和转育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圣彦;玉米萜类合成酶基因TPS10表达调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翟立超;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曹国鑫;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毛欣;玉米芽种钵盘精量播种机理与装置参数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瑞;黄芪绿肥的品质评价及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江帆;复合Bt cry1Ac和cry1Ie抗虫玉米抗螟性及其在IRM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秀秀;玉米耐低氮杂种优势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高杰;不同玉米品种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欢;陕西及山西不同地区玉米营养价值检测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瑞敏;高地隙玉米喷雾机施药装置的设计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白翠莹;玉米ZmPROPep1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抗病聚合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叶慧香;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殷鹏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26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26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