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生物炭和无机肥对盐碱滩涂围垦农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6-03 19:52
【摘要】:在重度盐碱滩涂围垦的土地上,添加不同量的生物炭(0、3、6、9 hm~(-2)),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施加无机肥,对照CK不施肥,研究土壤在不进行作物种植下的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重度盐碱土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差,施用无机肥加剧了土壤的退化程度;在未种植作物条件下,生物炭添加没有对降低土壤容重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没有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团聚体组成分析显示生物炭用量在3 t hm~(-2)时土壤中2 mm团聚体增加最多;雨季时雨水淋洗显著降低土壤0~20 cm土层盐分,生物炭用量越大土壤盐分淋洗效果越明显;八月份和九月份时随着雨季结束,地下水位升高、太阳辐射增强加速了盐分在表层土壤的积聚,生物炭添加能有效抑制盐分在表层的积累,但无机肥添加又阻碍了这种抑制作用。
[Abstract]:Different amounts of biochar were added to the land reclaimed by severe saline-alkali beach (0, 3, 6, 9 hm~ (- 2),) applied inorganic fertilizer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corn, and no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o control CK. The changes of soil characters without crop planting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state of soil in severe saline-alkali land became wors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aggravated the degree of soil degrad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planted crops, the addition of biochar did not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soil bulk density, and did not increase the saturated soil water content and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analysis of agglomeration composition showed that the 2 mm aggregates in soil increased most when the amount of biochar was 3 t hm~ (- 2), and the salt content of 0 脳 20 cm soil layer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Rain Water leaching in rainy season, and the more the amount of biochar was, the more obvious the leaching effect of soil salt was.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with the end of the rainy season, the groundwater level rose, the increase of solar radiation acceler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salt in the surface soil, and the addition of biochar could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accumulation of salt in the surface layer.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hindered this inhibition.
【作者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D02003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C050130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1B03)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课题(KFJ-SW-STS-141-2)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5)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223) 南京土壤研究所“一三五”计划和领域前沿项目(ISSASIP1633)资助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2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3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4 张伟;;生物炭创造“技术土壤”[J];农业知识;2013年23期

5 姜玉萍;杨晓峰;张兆辉;陈春宏;王良军;;生物炭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6 张喜娟;孟英;唐傲;王彤彤;董文军;冷春旭;姜树坤;王嘉宇;;功能性材料生物炭的农田应用效应[J];作物杂志;2013年04期

7 邢英;李心清;王兵;周志红;程红光;程建中;房彬;;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1年11期

8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9 钱嘉文;宿贤超;徐丹;张金林;肖鹏;赵薇;叶正钱;;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4年01期

10 黄华;王雅雄;唐景春;朱文英;;不同烧制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萘的吸附性能[J];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吴洁;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宁;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5 江琳琳;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宗海英;花生壳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硝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刘赛男;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刘亮;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强化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影响与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BASHIR ULLAH;[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10 戴中民;生物炭对酸化土壤的改良效应与生物化学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2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武玉;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4 李阳;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邱志腾;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6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卜丹蓉;施用沼液和生物炭对杨树林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浩;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特性和高粱生长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9 张聪智;生物炭对设施菜地土壤氮素缓控效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晓梅;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碳库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92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492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