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一对假定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基因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7 14:34
【摘要】:十字花科黑腐病菌,学名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简称Xcc),是一种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字花科植物产生黑腐病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也是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模式细菌之一。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s,简称TCSs)是微生物感受外界信号的最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典型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由两部份构成,其中一部份主要是感受外界环境刺激的组氨酸激酶感受蛋白(histidine kinase, HK);另一部份是执行着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的响应调节蛋白(response-regulator protein, RR)。基因组分析表明,Xcc 8004共有111个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基因,目前仍有很多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基因的功能还不清楚,包括XC3067和XC3068这对推测的双组份信号调控系统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XC3067和XC3068在Xcc 8004基因组上相邻,转录方向一致,两个基因间重叠14 bp,XC3067编码一个杂合双组份系统响应调节蛋白,XC3068编码一个双组份系统的感受蛋白。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XC3068基因的Tn5gusA5的插入突变体与致病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XC3067和XC3068这对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利用同源双交换的策略,分别构建了XC3067和XC3068的缺失突变体DM3067和DM3068,及双缺失突变体DM3067/3068。测定生长曲线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体DM3067、DM3068和DM3067/3068在基本培养基和丰富培养基中的生长没有变化;致病生化因子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体DM3067、DM3068和DM3067/3068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酶、胞外淀粉酶和胞外纤维素酶和游动性等均没有显著差异;抗逆性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DM3067、DM3068和DM3067/3068耐受蛋白质变性剂的能力下降,渗透压抗性和有机溶剂抗性没有变化;在寄主满身红萝卜的致病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体DM3068和DM3067/3068的致病力有显著变化;在非寄主辣椒上的过敏反应实验检测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体DM3067和DM3068的过敏反应减弱。DM3067和DM3068的反式互补菌能基本回复表型至野生型水平,表明XC3068与致病性相关,而XC3067和XC3068与过敏反应和蛋白质变性剂抗性相关。RT-PCR实验结果表明,XC3067和XC3068位于同一转录单元,很可能组成一个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RT-PCR实验结果还表明,XC3067和XC3068在MMX的表达量与在NYGB中的表达量一致,在MMX条件下中不受hrpG和hrpX调控。本研究结果显示XC3067和XC3068这对推测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基因可能与野生型的致病力、过敏反应和蛋白质变性剂抗性相关。并且XC3067和XC3068位于同一转录单元,不被MMX诱导表达,不被hrpG和hrpX在MMX培养基条件下调控。
【图文】: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一对假定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基因的功能研究


图1-1细菌中双组份信号基因的多样性[22]逡逑Fig.邋1-1邋Diversity邋of邋two-component邋signaling邋gene邋content邋in邋bacterial邋genomes逡逑的点代表不同生物体内的组氨酸激酶和响应调节蛋白的数量。大多数基因组中节蛋白数量相等,,正如典型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一个激酶对应一个响应调们的数量不是1:1的时候。B中的点代表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数量与基因组}D越大,双}D份信号转导系统的数量越多。A图和B图是基于504个细菌基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一对假定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基因的功能研究


十字花科黑巧病巧一对假巧的巧组巧倍奇转导式主要调节细菌的群感效应,例如,U系统[W。(3)两对或者多对双组份调控系统己的响应调节蛋白,还传递给其它双组份的响应也是细菌的复杂调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arL属于此类复杂调控系统口21。见图1-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福太,范艳琴;信号转导系统中的蛋白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秦智强;瞿涤;;细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5期

3 李明;胡福泉;唐家琪;;二元信号转导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4 崔艳华;丁忠庆;曲晓军;;乳酸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J];生命的化学;2008年01期

5 张云怡;曾令兵;郭晓奎;赵国屏;;细菌趋化过程中信号转导系统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1期

6 王艺颖;信号转导系统与5-羟色胺转运体功能的调控[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3期

7 刘作金,刘长安,龚建平;IRAK-4:TLR/IL-1R家族共同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关键因子[J];生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8 陈嘉瑜;蔡霞;瞿涤;;沙门菌PhoP-PhoQ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J];微生物与感染;2010年04期

9 成军;刘妍;陆荫英;李克;王琳;;丙型肝炎病毒与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4期

10 娄强;王艳歌;瞿涤;;表皮葡萄球菌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saeRS对相关蛋白调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英文)[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钱韦;;黄单胞菌基因组中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进化与遗传分析[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许涛;刘华勇;韩海燕;吴e

本文编号:2520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0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