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单细胞、显微计数和高通量测序典型水稻土微生物组的技术比较

发布时间:2019-08-01 09:23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显微计数、单细胞分选和现代分子方法研究典型水稻土微生物组的细胞数量、物种组成及好氧甲烷氧化菌生理生态过程的技术特点。【方法】针对水稻土中可提取微生物细胞(土壤细胞)及其DNA(细胞DNA)、单细胞DNA、土壤微生物组总DNA(土壤DNA),利用传统显微计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通过高通量测序16S rRNA基因技术,研究微生物物种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水稻土微生物组的传统显微计数结果显著低于现代分子方法 qPCR,最高可达3个数量级。基于DAPI染色、CARD-FISH、细胞DNA及土壤DNA的qPCR定量结果分别为:(5.8 7.4)×10~7、(1.7 1.9)×10~7、(2.8 6.3)×10~8、(1.5 2.7)×10~(10) cells/g。基于qPCR的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菌数量为1.1×10~7 cells/g,比传统显微计数方法高3个数量级。然而,当水稻土氧化高浓度甲烷后,所有方法均发现甲烷氧化菌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54倍(CARD-FISH)、388倍(细胞DNA)和45倍(土壤DNA)。在微生物分类学门的水平,细胞DNA(25个门)与土壤DNA(30个门)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好地反映水稻土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而单细胞DNA尽管检测到20个门,但偏好性较大,95%以上均为Proteobacteria。在微生物分类学属的水平,土壤DNA、细胞DNA和单细胞DNA分析均表明背景土壤含有7个好氧甲烷氧化菌的pmo A基因型,但氧化高浓度甲烷后,γ-Proteobacteria的2个属Methylobacter/Methylosarcina则成为优势类群。【结论】土壤微生物的传统显微计数(DAPI和CARD-FISH)结果显著低于qPCR技术,相差1 3个数量级。qPCR定量土壤DNA和细胞DNA表明:水稻土可提取微生物细胞约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2%左右,而好氧甲烷氧化菌的提取效率最高可达6%。细胞DNA在门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水稻土微生物组成,但在属水平和土壤DNA有着较大差异。Planctomycetes微生物门的细胞易被提取,Acidobacteria门的微生物则较难被提取,而单细胞分选技术则偏好Proteobacteria。尽管传统方法和分子技术的分辨率明显不同,但均能较好地表征水稻土甲烷氧化的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未来土壤微生物组研究应更加重视科学问题本身对技术手段的内在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各种先进技术的优势。
【图文】:

单细胞、显微计数和高通量测序典型水稻土微生物组的技术比较


5%,总有机碳15g/kg,总氮1.59g/kg,总磷1.23g/kg,pH7.4(水土比2.5)[13]。1.1.2实验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每个土壤可获得4种不同的样品:直接提取的土壤微生物细胞(土壤细胞)、从土壤细胞悬液进一步提取的细胞DNA(细胞DNA)、从土壤细胞悬液经单细胞分选及全基因组扩增后获得的DNA(单细胞DNA)和直接提取的土壤微生物总DNA(土壤DNA)。(1)针对水稻土微生物组的数量:采用DAPI染色和CARD-FISH杂交两种显微计数方法,分析土壤细胞数量;采用qPCR分子技术分析细胞DNA和土壤DNA中微生物基因数量。(2)针对水稻土微生图1.实验整体思路和技术流程Figure1.Flowdiagramofthestudy.物的物种组成:采用高通量测序16SrRNA和pmoA基因的方法,分析土壤DNA、细胞DNA、单细胞DNA中的微生物组成。水稻土样品则来自高浓度甲烷氧化前后,即零时刻的背景土壤(Day0)和氧化了600μmol甲烷的水稻土(Day-17)。最后比较传统显微计数、现代分子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组的数量、组成及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生理生态过程的技术特点。1.1.3水稻土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过程:调整土壤含水量至最大持水量的60%(实际含水量33%),在无菌封口袋中充分混匀后,28°C预培养4d,使土壤微生物充分活化。取8g作为0时刻样品(Day0), 20°C保存用于总DNA及土壤细胞的提龋其余土样用于微宇宙培养。在120mL血清瓶中加入8g水稻土,,设置3个平行,用丁基橡胶塞密封后用铝盖封口,抽真空后,用注射器注入14.4mLCH4,36mLO2,并用N2补充至1个大气压,甲烷初始浓度约85.7g/m3,28°C避光培养。前10d每天监测1次CH4浓度,10d后每3 4d监测1次。待瓶内甲烷浓度降至7.14g/m3以下(第17天)终止实验,取出土壤保存于 20°C用于总DNA及土壤细胞的提龋培养

单细胞、显微计数和高通量测序典型水稻土微生物组的技术比较


贾仲君等|微生物学报,2017,57(6)907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图2.水稻土氧化甲烷的动力学过程(A)及土壤总微生物(B)与甲烷氧化菌(C)的数量变化Figure2.Consumptiondynamicsofmethanebypaddysoil(A),copynumberchangesof16SrRNA(B)andpmoAgenes(C)in1gwetweightsoil(wws)orincellsexractedfrom1gwetweightsoilbeforeandaftermethaneincubation.Errorbarsrepresentstandarddeviations(n=3),andcolumnswiththedifferentlettersare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5)byone-wayANOVA.2.3基于DAPI染色和CARD-FISH杂交的土壤微生物组及甲烷氧化菌数量比较通过DAPI染色及CARD-FISH计数对土壤可提取微生物细胞计数。如图3-A所示,Day0样本中总微生物细胞的DAPI计数为5.8×107cells/g,Day17样本中略微增加至7.4×107cells/g。而CARD-FISH的计数结果分别为1.7×107cells/g(Day0)和1.9×107cells/g(Day17)(图3-B)。DAPI染色的灵敏度更高,是CARD-FISH计数结果的3 4倍。利用TypeI和TypeII甲烷氧化菌的特异探针进行CARD-FISH计数,结果表明高浓度甲烷氧化过程中,好氧甲烷氧化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图3-C,D)。零时刻甲烷氧化菌数量较低,TypeI甲烷氧化菌约1.6×104cells/g,TypeII甲烷氧化菌约2.1×104cells/g;而高浓度甲烷培养后(Day17),两类甲烷氧化菌数量均显著增加(t-test,P<0.01),TypeI甲烷氧化菌数量增加至1.7×106cells/g,增加100倍左右(图3-C)。TypeII甲烷氧化菌增加到4.1×104cells/g,增加1倍左右(图3-D)。Day0水稻土中甲烷氧化菌总量约3.7×104cells/g;Day17则增加至1.7×106cells/g,增幅约45倍。2.4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分析在微生物分类学门的水平,高通量测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XDB1504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401294)~~
【分类号】:S1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J];中国科技奖励;2007年12期

2 周叶锋;廖晓兰;黄璜;傅志强;张亚;;甲烷氧化细菌氧化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3期

3 ;利用甲烷氧化细菌生产甲烷氧化菌素的方法[J];化工科技市场;2009年10期

4 辛嘉英;董静;闫超泽;乔君;梁洪野;夏春谷;;甲烷氧化菌素的产生和铜捕获作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年08期

5 曹亚彬;殷博;牛彦波;甄涛;吴皓琼;郭立姝;何鑫;;甲烷氧化菌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2年06期

6 张震元;;利用甲烷氧化菌生产化学制品[J];微生物学杂志;1985年01期

7 郑中华;赵树杰;;甲烷氧化细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微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8 赵树杰;张玉英;郑坚;陈景茹;陈耀初;彭莉;李皓;蔡键;;甲烷氧化细菌的一个新种[J];微生物学报;1989年02期

9 郑坚;吴衍庸;;惰性气体内标法在甲烷氧化菌检测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1989年02期

10 刘颖,闵航,陈美慈,程克明;甲烷氧化菌分离物的分离及其特性[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辑);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亮;赵春贵;;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酶代谢甲烷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郑中华;;甲烷氧化细菌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4 邢志林;高艳辉;赵天涛;;甲烷氧化菌群共代谢降解TCE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十一章)[C];2014年

5 吴昊;邢新会;缑仲轩;;高密度培养甲烷氧化菌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鲁霞;环境微生物与铀和汞的相互作用和机理[D];兰州大学;2016年

2 武超;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韩冰;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江皓;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叶锋;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邢志林;功能覆盖材料强化无序甲烷氧化的生物效应与机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3 鲁水龙;氨/甲烷氧化微生物全球海洋分布格局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王洁;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甲烷氧化速率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魏晓梦;填埋场覆盖土及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过程中的胞外多聚物形成及影响因子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陈亮;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闫超泽;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8 杨芊葆;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姜加良;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模拟过氧化物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年

10 魏聪;甲烷氧化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煤样中甲烷降解能力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1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1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5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