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热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图文】:
,2016年5月初开始播种。整个生育期以天然降雨为主,其中降雨集中在7月中旬。该试验处理包括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两方面,即3种覆盖方式(无覆盖传统耕作、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秸秆覆盖)和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大豆)共6种处理,具体如表1。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1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m×6m。其中玉米单作的玉米行株距为0.5m×0.35m,玉米的种植密度5.67万株/hm2;玉米间作大豆的玉米行株距为0.5m×0.35m,大豆种植在玉米的垄沟内,大豆行株距为0.6m×0.3m,大豆的种植密度5.56万株/hm2,具体如图1。1.3测定方法与内容(1)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采用时域反射仪(TDR)进行测量,共分6个土层深度进行测量,即:10、20、30、40、50、60cm。每7d测定一次,每个试验小区内有3个重复。(2)地温的测定:在播种后将套装的五支组曲管地温计埋于各小区,深度为5、10、15、20和25cm,每个小区内设置有2个重复。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每天14∶00开始读取各组地温计的度数,每7d测定一次。(3)玉米干物质积累测定:在玉米的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表1试验处理操作方法Tab.1Operationalapproachofdifferentmethods处理操作方法传统耕作玉米(CM)秋收后去茬并移走秸秆,翻耕并耙地,次年春季起垄播种玉米传统耕作玉米/大豆(CI)秋收后去茬并移走秸秆,翻耕并耙地,次年春季起垄播种玉米/大豆秸秆覆盖玉米(JM)秋收后去茬,用5000kg/hm2的标准秸秆将整个秸秆顺垄沟覆盖,次年春季起垄播种玉米秸秆覆盖玉米/大豆(JI)秋收后去茬,用5000kg/hm2的标准秸秆将整个秸秆顺垄沟覆盖,次年春季起垄播种玉米/大豆地膜覆膜玉米(DM)秋收后去茬并移走秸秆,次年春季起垄播种玉米,然后每垄覆膜0.5m×6m,膜面覆土1cm
表2玉米各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0~60cm)Tab.2Thesoilwatercontentatdifferentgrowthstagesofmaize(0~60cm)处理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贮水量/mmJM24.667a31.003a29.387a27.165a25.768a189.463a单作DM20.788c25.571b24.596c22.130c21.486bc163.788bcCM22.185b29.104a26.490b24.672b24.102ab171.488bJI25.323a31.699a30.315a27.360a25.591a195.346a间作DI20.575b26.171c26.516c23.907c22.631b170.038bCI23.785b29.562b29.421b25.895b24.367ab175.799b注:同一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所有处理在P=0.05概率水平下差异显著。图3玉米全生育期内0~25cm深度土壤温度变化曲线Fig.3Thevariationcurveofgroundtemperatureofdifferentdepths玉米各生育期0~25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和其特征值如表3所示,对于玉米各育期0~25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来说,地膜覆盖对提高土壤温度的效果最为显著,其土壤温度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对于同一种模式来说,单作模式下DM的平均土壤温度较JM在整个生育期都有显著性差异,而DM的平均土壤温度较CM在灌浆期和成熟期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生育时期差异性不显著;间作模式下DI的平均土壤温度较JI在整个生育期都有显著性差异,,而DI的平均土壤温度较CI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生育时期差异性不显著;而同一覆盖方式下间作和单作的平均土壤温度差异性不显著。从玉米全育期0~25cm土层土壤温度平均值来看,DM处理下的平均土壤温度较JM和CM分别高11.61%、8.33%,DI处理下平均土壤温度较JI和CI分别高13.68%、9.28%。42不同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热与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旭飞张钟莉莉王丽学等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分类号】:S152;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光华,王金才;低温年磷肥施量对玉米产量、效益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2 刘梦祥,田宝库,李淑娟,张尚文;肥隆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化农业;2000年06期
3 徐勇;高雅;刘艳华;;农业过程本体及其构建方法——以玉米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11期
4 孙钟雷;万鹏;龙长江;;动态多对象玉米品种快速识别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5 王举才;赵晓莉;席磊;马新明;;基于可视化集成的玉米器官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唐红艳;王跃武;;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J];内蒙古气象;2012年04期
7 王彦彬;;预防玉米风灾倒伏栽培八项措施[J];电子制作;2012年12期
8 葛淑范,聂传志,韩庆波,张新忠;正确施用玉米壮丰灵抗逆又增产[J];农业与技术;1994年01期
9 吴巍,王秀芳,张宽;突破传统研究模式实现高效农业研究新途径——玉米喜肥程度分级与按级定量施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04期
10 马西峰;;对农业科研课题科学发展的调研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2 吕永春;马钦;李绍明;朱德海;;基于背景板比例尺的玉米考种图像特征精确测量[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3 郭新宇;赵春江;肖伯祥;邓旭阳;孙广宇;王纪华;;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4 孙占祥;杜桂娟;刘洋;冯良山;刘可杰;;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福利;汪有科;梁银丽;袁彦云;;秸杆覆盖与少耕的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效应[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亚南;许吟隆;熊伟;张颍娴;;未来气候变化对吉林敦化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谭秀山;刘建栋;叶宝兴;毕建杰;;“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截获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8 贾建英;贺楠;韩兰英;张强;张玉芳;胡家敏;;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地区玉米干旱风险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9 程玉琴;张少文;;赤峰地区玉米适播期的分析及服务[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明昊 唐红艳;今年该种啥 鼠标一点通[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农友;玉米遭受风雨灾害的补救措施[N];陕西科技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周洲;产区惧怕“拉尼娜”威胁[N];国际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樊保磊;大旱之年 农华101再现王者风范[N];河南科技报;2013年
5 实习生 夏丽莎 本报记者 夏先清;抗旱,不仅仅需要水[N];四川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聂翠蓉;改变小基因催生大能源[N];科技日报;2006年
7 谢辉;大灾过后对农业的思考[N];大连日报;2007年
8 冉昌龙;抗旱:专家拿出七条对策[N];自贡日报;2007年
9 记者 骆怡 通讯员 李立辉 卢国强;干部群众并肩抗旱[N];南宁日报;2009年
10 ;小麦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和玉米免耕抢茬播种技术[N];山东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运圣;玉米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2 刘颖杰;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Tomoro Eric-Désiré;气候变化对中国河北省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4 陶亚忠;玉米与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ZmDWF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海龙;作物生产系统水分和氮素管理的DSSAT模型模拟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慕平;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明;转基因抗病玉米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3 张婷;秸秆全量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符连安;输油管道运行对玉米产量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新颖;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6 万海文;沼液对土壤养分和玉米、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李佳霓;盐胁迫不同玉米品种性状指标与土壤无机磷形态关系的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4年
8 方缘;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干旱损失评估[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范志宣;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作物模型的吉林省玉米潜在产量模拟[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陈璐;气候变化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25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