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频率对冬小麦群体田间小气候特性影响
【图文】:
%~39.3%。不同滴灌频率,冠层温、湿度变化有所不同,随灌次增加,冠层平均温度下降,平均相对湿度增加。全期冠层平均温度高频、中频和低频处理分别为24.98、25.35和26.13℃,相对湿度分别为44.68%、43.57%和42.40%。从不同灌次温、湿度动态变化幅度(CV)上看,灌次越大,冠层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异越小,说明高频滴灌能有效降低群体内温度、增加湿度,稳定和改善群体微环境,并随生育进程这种效果越明显,其中对群体湿度的增大调节高于对群体温度下降的调节,这有利于小麦生理功能的发挥,,对产量形成有利[9]。图3,图4,表5图3冠层平均温度动态Fig.3Canopymeantemperaturedynamics图4冠层平均相对湿度动态Fig.4Canopymeanrelativehumiditydynamics表5不同滴灌频率下冠层内温度、湿度、光分布及叶温变化Table5Effectsofdripirrigationfrequencyoncanopytemperature,humidity,lightdistributionandleaftemperature项目Item低频Lowfrequency中频Mediumfrequency高频Highfrequency平均MeanCV(%)平均MeanCV(%)平均MeanCV(%)冠层平均温度Canopymeantemperature26.128620.322025.352519.424724.978818.2750冠层平均相对湿度Canopymeanrelativehumidity42.40148.277143.56676.722444.68175.1913冠层平均叶温Canopymeanleaftemperature19.209230.504118.331129.863817.914129.0171冠层平均光截获率Canopymeanlightinterceptionrate0.733524.98630.763024.09850.788623.5454冠层平均漏光率Canopymeanlightleakagerate0.266568.77090.237077.56590.211487.82422040
.3%。不同滴灌频率,冠层温、湿度变化有所不同,随灌次增加,冠层平均温度下降,平均相对湿度增加。全期冠层平均温度高频、中频和低频处理分别为24.98、25.35和26.13℃,相对湿度分别为44.68%、43.57%和42.40%。从不同灌次温、湿度动态变化幅度(CV)上看,灌次越大,冠层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异越小,说明高频滴灌能有效降低群体内温度、增加湿度,稳定和改善群体微环境,并随生育进程这种效果越明显,其中对群体湿度的增大调节高于对群体温度下降的调节,这有利于小麦生理功能的发挥,对产量形成有利[9]。图3,图4,表5图3冠层平均温度动态Fig.3Canopymeantemperaturedynamics图4冠层平均相对湿度动态Fig.4Canopymeanrelativehumiditydynamics表5不同滴灌频率下冠层内温度、湿度、光分布及叶温变化Table5Effectsofdripirrigationfrequencyoncanopytemperature,humidity,lightdistributionandleaftemperature项目Item低频Lowfrequency中频Mediumfrequency高频Highfrequency平均MeanCV(%)平均MeanCV(%)平均MeanCV(%)冠层平均温度Canopymeantemperature26.128620.322025.352519.424724.978818.2750冠层平均相对湿度Canopymeanrelativehumidity42.40148.277143.56676.722444.68175.1913冠层平均叶温Canopymeanleaftemperature19.209230.504118.331129.863817.914129.0171冠层平均光截获率Canopymeanlightinterceptionrate0.733524.98630.763024.09850.788623.5454冠层平均漏光率Canopymeanlightleakagerate0.266568.77090.237077.56590.211487.82422040
【作者单位】: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滴灌小麦水分高效利用原理与调控机理研究”(31260303)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科技特派员科技帮扶三年行动专项“南疆粮食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AA002) 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滴灌小麦群体质量调控效应与高产途径研究”(TDZKGG201702)~~
【分类号】:S162.4;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新法,曾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因子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霍治国,白月明,温民,陈林;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推广试验研究[J];气象科技;2001年01期
3 方文松;刘荣花;马志红;李树岩;师丽魁;;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初探[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4 郝立生;闵锦忠;张文宗;李春强;魏瑞江;;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02期
5 朱新玉;刘杰;史本林;张怡;;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原腹地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J];地理研究;2012年08期
6 杜明章;;凤翔县冬小麦丰歉年气象条件初探[J];陕西气象;1981年09期
7 吴乃元,韩方池;利用积分回归进行冬小麦产量预报的探讨[J];山东气象;1982年04期
8 龚高法,张瑾tb,张丕远;应用史料丰歉记载研究北京地区降水量对冬小麦收成的影响[J];气象学报;1983年04期
9 卢志光;张宏名;;北京冬小麦产量长期预报方法[J];农业气象;1983年02期
10 宛公展,王宝成,蓝鸿第;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预报模式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陆春花;梁运香;刘孝清;刘志宏;孙建文;;影响介休市冬小麦产量的原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杨晓华;杨永红;;夏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晓群;张宏群;陈晓艺;吴文玉;许莹;李龙;;安徽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和精细化区划[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张翠英;;气候变暖对鲁西南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刘荣花;邓天宏;赵国强;方文松;朱自玺;;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业务服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叶冠宁;王淑香;姚岩龙;齐帅;宋素蕊;;河南冬小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胡若愚;欧美持续干旱 小麦或遭重创[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郭起豪;气象条件有利 夏粮可望丰收[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亚南;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y嚾俸
本文编号:2525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