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生物炭施用对潮土肥力和固碳减排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20 14:44
【摘要】:近年来生物黑炭技术(Biochar technology)作为农业固碳减排的潜在措施之一被广泛关注。中国每年秸秆资源生产量达6~7亿t,但资源利用率低,有超过一半未能合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若将每年生产的作物秸秆转化为碳含量和稳定性较高、保肥能力较强的生物炭施入土壤,不仅具有迅速提升土壤碳库和生产力的潜力,也为秸秆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提供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选择北方小麦-玉米轮作下的石灰性潮土(pH8.30),采用生物炭季季连续还田方式,设0t hm-2(BC0;对照)、2.25t hm-2(BC2.25;低量)、6.75t hm-2(BC6.75;中量)和11.25 t hm-2(BC11.25;高量)4个每季生物炭还田水平,通过3年6季的田间小区试验(16 m2),观测了生物炭季季连续还田下的作物生长、籽粒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及N_2O排放的变化,探讨了生物炭影响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和固碳减排的可能原因,为探索秸秆炭化还田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旱地的应用潜力提供部分科学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6季作物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有所增加:与不施生物炭BC0处理相比,BC11.25可提高作物生物量5.30%,以秸秆产量增加为主,增幅为7.18%。尽管生物炭处理并未增加作物籽粒产量,但也未对籽粒蛋白质或湿面筋含量及容重等作物籽粒品质指标产生负面影响。(2)6季作物地上部分N和K总吸收累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各处理间并无统计差异;生物炭处理下作物其它元素如P、Ca、Na、Mg、Fe、Mn、Cu和Zn吸收累积量与BC0相比并无增加趋势。生物炭连续施入可在一定程度逐步提高土壤有效态P、K、Na、Mn、Zn含量,第6玉米季后BC11.25处理下与BC0相比,分别提高36.11%、478.27%、51.40%、34.99%和117.37%;但对土壤有效态Ca、Mg、Fe、Cu含量无影响。(3)土壤全氮和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随生物炭连续施加呈不断增加趋势:至第5小麦季开始,BC11.2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与BC0相比差异明显;至第6玉米季,BC6.75和BC11.25处理下全氮含量可提高19.54~25.01%。BC6.75和BC11.25处理下与BC0相比土壤TOC含量在第3小麦季开始便有显著增加;至6季作物结束,3个生物炭处理分别显著提高土壤TOC含量28.27%、102.05%和166.93%。生物炭处理下土壤TOC数量的大幅增加导致土壤C/N比不断攀升,6季作物后可分别从对照的8.21提高到生物炭处理下的9.88、13.85和17.48。尽管如此,各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并无差异。基于粗略表观差减法估算的生物炭年损失率约为8.94~9.80%。作物生育期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并未受生物炭影响;前5季土壤硝态氮含量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但第6作物季BC11.25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时间加权平均含量较BC0显著提高25.31%。(4)土壤水分含量随生物炭量增加而逐步提高:BC11.25处理下从第3小麦季开始土壤水分含量较BC0显著提高12.49%,6作物季后各生物炭处理土壤分别较BC0显著提高8.15%、18.59%和29.83%。6季作物后,与BC0相比,BC6.75和BC11.25处理下土壤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饱和导水率和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分别提高19.75~27.78%、112.20~390.85%和7.99~8.16%,土壤容重降低12.67~14.97%,但生物炭施入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5)土壤N_2O排放随生物炭施入而逐步降低: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前4作物季土壤N_2O排放呈降低趋势,后两作物季BC11.25处理下较对照显著降低48.12%和51.99%;6季总N_2O排放量在BC11.25处理下显著降低38.24%。单位籽粒产量N_2O排放在第5、6季BC11.25处理下较BC0降低50.65%和51.26%;各施炭处理下6季单位产量N_2O排放分别减少31.49%、32.29%和40.21%。上述结果表明,生物炭季季连续施入后可促进作物生长,主要表现在作物秸秆量的小幅增加;尽管对作物籽粒产量无增加作用,但也对籽粒品质无负面影响。生物炭连续施入后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如土壤有效态P、K、Na、Mn和Zn等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以及土壤通透性等物理指标得到提升。同时,生物炭连续还田具有明显增加土壤稳定性碳库和N_2O减排的潜力。因此,秸秆炭化连续还田在北方旱地潮土具有一定固碳减排和提升肥力的作用。尽管如此,本工作仅为3年秸秆生物炭季季还田长期试验的阶段性工作报告,关于生物炭在北方旱地的应用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将坚持现有大田试验,深入探究石灰性潮土秸秆生物炭每季连续还田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特征及其他理化性状与作物生长和固碳减排的关系,探寻农学和环境效应生物炭施用阈值,确定生物炭的土壤培肥和固碳潜力,定量回答秸秆炭化还田途径下作物秸秆的最大消纳量,从生物炭影响土壤肥力和固碳减排角度为评估秸秆炭化还田应用于华北平原农田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3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4 谢祖彬;刘琦;许燕萍;朱春悟;;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J];土壤;2011年06期

5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6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7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8 张伟;;生物炭创造“技术土壤”[J];农业知识;2013年23期

9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10 姜玉萍;杨晓峰;张兆辉;陈春宏;王良军;;生物炭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4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勾芒芒;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刘国成;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Niaz Muhammad;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VA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张广恪;豆禾混播与生物炭互作去除径流污染物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景明;生物炭对土壤中六价铬和莠去津的吸附锁定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张宏;生物炭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王菁姣;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腐殖酸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528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28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