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与秸秆生物炭对2种黑土有机碳含量及碳库指数的影响
【图文】:
强度均表现为秸秆处理>混合处理>秸秆炭处理(图3),其中秸秆处理、混合处理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秸秆炭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以看出生物炭本身不易腐解或者不会促进土壤的矿化。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中的矿化速率高于高有机碳黑土,提高了25.07%,秸秆和秸秆炭混合处理呈同样趋势,矿化强度提高了13.56%。2.1.4玉米秸秆与秸秆炭在2种有机碳含量黑土中的分解率培养73d结束时,秸秆在黑土中的分解率明显高于秸秆炭的分解率,秸秆炭基本未分解,且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中分解率高于高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图4)。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18.4%,在高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15.6%,降低了2.8百分点。秸秆炭在低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0.17%,在高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0.20%。可以看出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的分解率更高,秸秆炭在2种黑土中的分解率均很低。2.2玉米秸秆与秸秆炭对不同有机碳含量黑土的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2.2.1施入玉米秸秆与秸秆炭后不同有机碳含量的2种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各处理都不同程度提高了2种黑土土壤TOC含量,提高顺序为秸秆炭处理>混合处理>秸秆处理,秸秆炭提高幅度最大(P<0.05),秸秆炭对2种黑土有机碳的提高幅度基本一致,分别提高5.82、5.72mg/kg。秸秆处理效果低于秸秆炭处理,秸秆处理对高、低有机碳黑土TOC提高量分别为1.64、0.95mg/kg(表2)。可以看出,秸秆对高有机碳黑土TOC含量的提高效果比低有机碳土壤更显著。表2不同添加处理2种黑土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改变值处理有机碳(mg/kg)活性有机碳(mg/kg)微生物量碳(mg/kg)可矿化碳(mg/kg)含量改变量含量改变量含量改变量含量改变量CK114.45±0.13c2.08±0.08cb34.74±2.68c0.17±0.06bS1
强度均表现为秸秆处理>混合处理>秸秆炭处理(图3),其中秸秆处理、混合处理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秸秆炭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以看出生物炭本身不易腐解或者不会促进土壤的矿化。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中的矿化速率高于高有机碳黑土,提高了25.07%,秸秆和秸秆炭混合处理呈同样趋势,矿化强度提高了13.56%。2.1.4玉米秸秆与秸秆炭在2种有机碳含量黑土中的分解率培养73d结束时,秸秆在黑土中的分解率明显高于秸秆炭的分解率,,秸秆炭基本未分解,且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中分解率高于高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图4)。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18.4%,在高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15.6%,降低了2.8百分点。秸秆炭在低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0.17%,在高有机碳黑土中的分解率为0.20%。可以看出秸秆在低有机碳黑土的分解率更高,秸秆炭在2种黑土中的分解率均很低。2.2玉米秸秆与秸秆炭对不同有机碳含量黑土的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2.2.1施入玉米秸秆与秸秆炭后不同有机碳含量的2种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各处理都不同程度提高了2种黑土土壤TOC含量,提高顺序为秸秆炭处理>混合处理>秸秆处理,秸秆炭提高幅度最大(P<0.05),秸秆炭对2种黑土有机碳的提高幅度基本一致,分别提高5.82、5.72mg/kg。秸秆处理效果低于秸秆炭处理,秸秆处理对高、低有机碳黑土TOC提高量分别为1.64、0.95mg/kg(表2)。可以看出,秸秆对高有机碳黑土TOC含量的提高效果比低有机碳土壤更显著。表2不同添加处理2种黑土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及改变值处理有机碳(mg/kg)活性有机碳(mg/kg)微生物量碳(mg/kg)可矿化碳(mg/kg)含量改变量含量改变量含量改变量含量改变量CK114.45±0.13c2.08±0.08cb34.74±2.68c0.17±0.06bS1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9036)
【分类号】: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有兵;把余玲;李硕;田霄鸿;;作物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自身矿化率的提升[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4期
2 郝翔翔;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陆欣春;乔云发;;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有机碳分布及碳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4期
3 杨旭;兰宇;孟军;陈温福;;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旱地棕壤CO_2排放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3期
4 张杰;黄金生;刘佳;刘荣乐;;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_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5 谢国雄;章明奎;;施用生物质炭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其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年02期
6 马涛涛;颜冬冬;毛连纲;王秋霞;李园;欧阳灿斌;郭美霞;曹坳程;;4种熏蒸剂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2期
7 陈伟;周波;束怀瑞;;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对平邑甜茶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8期
8 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郭瑞英;;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5期
9 马晓霞;王莲莲;黎青慧;李花;张树兰;孙本华;杨学云;;长期施肥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7期
10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吴炜;朱丽丽;张路;李换平;江解增;;土表覆盖水稻秸秆对大棚水蕹菜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7年08期
2 张文学;杨成春;王少先;孙刚;刘增兵;李祖章;刘光荣;;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7年04期
3 郑仁兵;李敏;韩上;雷之萌;武际;;秸秆还田替代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8期
4 冯宇;曹福亮;封超年;曾祥东;汪贵斌;;秸秆覆盖对银杏用材林土壤养分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5 王宏燕;许毛毛;孟雨田;李晓庆;高敬尧;郝帅;;玉米秸秆与秸秆生物炭对2种黑土有机碳含量及碳库指数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2期
6 张翠芳;潘存德;王世伟;;油渣和生物炭对核桃生产园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18期
7 韩剑宏;王旭平;张连科;余维佳;焦丽燕;王维大;;玉米秸秆与污泥的腐解物对盐碱地化学指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8 韩晓增;邹文秀;陆欣春;丁素荣;尤孟阳;严君;陈旭;周学超;;构建肥沃耕层对沙性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7年02期
9 刘炎红;姜超强;沈嘉;李田;汪文杰;崔权仁;竟丽丽;祖朝龙;;烟杆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土壤;2017年03期
10 王婉秋;李仕培;李辉;张婕琳;周娅;肖洪环;邓哲;;川东北麦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2 马涛涛;颜冬冬;毛连纲;王秋霞;李园;欧阳灿斌;郭美霞;曹坳程;;4种熏蒸剂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2期
3 肖新;朱伟;肖靓;邓艳萍;赵言文;汪建飞;;适宜的水氮处理提高稻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1期
4 张晶;苏德纯;;不同镉污染农田土壤上秸秆和炭化秸秆分解动态及其对土壤镉的吸附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5 陈伟;周波;束怀瑞;;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对平邑甜茶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8期
6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7 徐文强;杨祁峰;牛芬菊;牛俊义;熊春蓉;张永祥;;秸秆还田与覆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年03期
8 兰宇;韩晓日;战秀梅;刘小虎;吴正超;邹殿博;;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棕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年01期
9 王娟;张丽君;姚槐应;;添加秸秆和黑炭对水稻土碳氮转化及土壤微生物代谢图谱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3年01期
10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昱;黑土流失与整治[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2 计文琦;;北京地拓再为黑土区信息化建设助力[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7期
3 王跃刚;赵贵斌;;国家黑土区水土保持检查组来我省调研[J];吉林水利;2007年05期
4 春喜;再胜;;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J];水利天地;2008年04期
5 姚磊;王晓光;吕凤山;;铁岭市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1期
6 孟凯,隋跃宇,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区农业水分供需状况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3期
7 王德禄;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各主要作物的最大可能光能利用率的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4期
8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刘晓冰,孟凯;黑土有机质功效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4期
9 景国臣,张晓波;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2期
10 刘绪军,景国臣,刘丙友;论黑土区水蚀坡耕地改造的措施与途径[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周健伟 刘泉龙 孙英威;“北大仓”黑土流失导致每年粮食减产近2000万吨[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健伟;黑土流失造成东北每年减产粮食近2000万吨[N];粮油市场报;2006年
5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7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8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9 唐立新 记者 彭溢 见习记者 车轮;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国际领先[N];黑龙江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嵩;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浩;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沟蚀演化过程及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3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7 程彬;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及相关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乔云发;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田;长期施肥对黑土化学性质、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田芳谣;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对黑土钾素营养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禹宸;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贾春梅;黑土、黑钙土稻作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吴限;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利远;典型农田黑土细菌与土壤碳氮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房含;垄作黑土坡面水土流失的农业防治措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贺美;秸秆还田对黑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9 朱浩;黑土区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5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3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