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富平通量站的湍流和水热通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6 19:15
【摘要】:农业关系着国家命脉,对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移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关系着农田用水效率的提高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着国家的稳定繁荣,因此,对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传输运移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富平县卤泊滩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富平生态系统监测站为基础,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研究区内大气湍流现象,及由此引发的能量、物质交换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大气的稳定度判定标准,将其分为稳定状态,中性状态,不稳定状态三类,并分别对不同状态下的气象观测要素和w'T'、w'q'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气层结从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发展,其离散化程度加剧,湍涡数量增多,尺度增大,所含能量增强,各区域间能量、物质交换频率加快,大气运动复杂性和随机性增大。然而,在30min时间尺度下,无论大气层结处于何种状态下,温度与CO2浓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大气湍流中低频部分所含能量均高于高频部分所含能量。(2)观测试验中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异常值的删除以及缺失数据的插补。在本文中,制定符合本测站的数据处理流程,建立符合本通量站的通量阀值标准。依据连续缺失数据的多少采用平均昼夜变化法(MDV)或查表法(LUT)对缺失或被删除的通量数据进行插补,并用能量闭合率(EBR)对通量数据插补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合理,缺失数据的插补方法及效果符合预期,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3)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要素和通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日尺度中,大气、土壤等要素随太阳辐射变化而变化并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白天时,下垫面的温度值大于大气的温度值,湍流运动比夜晚时更剧烈,表现在晴朗天气下各种能量交换现象比阴(雨)天更明显。长历时尺度中,气温,水汽压差,土壤温度、土水势、土壤电导率、能量通量、蒸散发等要素分别以天和年为周期变化,总体上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变化;在能量输出项中,潜热输出约占输入能量总量的50%,其次为显热输出,土壤热输出。全年的能量闭合率约为0.68;波文比约为0.56。
【图文】: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介绍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通量观测与计算的数学原理;并根据大大气进行分类,对不同稳定度下的湍流观测要素(风速、水汽、CO2、较;根据通量计算原理对不同大气稳定度下的w T 和w q 进行分析比较2)基于本研究区特点及通量计算软件特性,参考相关文献,制定适合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异常点删除标准和缺失值插补方法;并采用能量闭补前后效果进行比较。3)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大气(温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土土壤电导率)、通量(太阳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及规律。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研究区概况及站点介绍观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处理,获得通量数据

地理位置,通量


卤泊滩在陕西富平县与蒲城县交界处,古称“卤阳湖”,海拔 375~400m,面积0hm2 [43][55,56]。唐朝时,就出产盐产品[43][57];新中国成立后,仍然保持着芒硝的生4 年与 1979 年分别对该地区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开发。1999 年,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对其进行改良与开发,增加耕地三千余亩[54]。现主要作物有苜蓿、小麦和玉米常见植被有芦苇和杨树等[43]。卤泊滩位于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处,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43]:年均气温13期约 210 天;多年平均降水量 484mm,主要集中在 7~9 月份[43][56];年潜在蒸发000mm;年日照时数约 2400h;0℃以上积温约 5000℃;年辐射总量约为 62kcal/cm2状总体上呈现的是一个封闭式的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比降为 0.002~0.0水和地下水皆汇聚于滩区东南部;渗透系数为 0.06~3.25m/d[43][58,59];水质矿化度[58]根据世界土壤分类标准测定该区土壤为砂质壤土。于 2013 年修建的西安理工大学富平生态监测站(109°22′46.3″E,,34°48′00.4″N,m)位于卤泊滩地区富平县境内一块大小为 101m×105m 的农田内[43][56],该块农麦——玉米轮作制度,周围农田以苜蓿为主,其位置如图 2-1 所示。该监测站中测仪器及观测项目如表 2-1 所示[43][55,56][58],仪器的安装位置大致如图 2-2 所示[5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记永;张晓娟;;麦田通量数据质量控制及能量闭合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年04期

2 刘郁珏;胡非;程雪玲;冯永芳;;北京325米气象塔上CO_2梯度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J];大气科学;2016年02期

3 徐小军;周国模;杜华强;施拥军;周宇峰;;缺失数据插补方法及其参数估计窗口大小对毛竹林CO_2通量估算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5年09期

4 马小红;苏永红;鱼腾飞;李建国;;荒漠河岸胡杨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5年03期

5 刘翠红;戴红武;胡艳清;任文涛;;蒸渗仪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4年08期

6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主要进展及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7期

7 张琨;朱高峰;白岩;马婷;;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涡度相关仪观测蒸散量的数据插补方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王苗;郭品文;邬昀;;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9 朱明佳;赵谦益;刘绍民;徐自为;徐同仁;;农田下垫面观测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学足迹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10 张佩;袁国富;朱治林;;荒漠河岸林涡度相关通量测定中平均时间的确定及其对通量计算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兵;崔桂香;;城市大气湍流与污染物颗粒扩散的大涡模拟研究[A];2014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赵晓松;黄耀;;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水热通量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张艳武;黄静;吴统文;;黑河下游绿洲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莉莉;乌鲁木齐市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黄彬香;北方典型草原湍流运动特征及湍流通量测定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寅钧;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边界层参数化与湍流特征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段自强;利用涡动相关法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与海气物质交换[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苗雨青;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地—气间净碳通量交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6 鲍婧;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陆气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肖霞;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D];兰州大学;2011年

8 雷慧闽;华北平原大型灌区生态水文机理与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9 张建君;农田日蒸散量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张雪松;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特征及冠层上方碳通量的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晓梅;大气稳定度对风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春风;长武塬区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土壤热状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窦兆一;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韩帅;涡度相关法估算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姚玉刚;两种方法测定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靖;农田生态系统冠层光合与蒸散耦合模型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536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36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