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苏皖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9-09-16 23:15
【摘要】:苏皖两省作为长江中下游稻区一季稻的主要产出省,在一季稻关键生长时期,常受到高温热害的危害。本文基于1961-2015年气象数据及1993-2013年生育期数据,根据高温热害等级指标,通过提取苏皖地区一季稻孕穗-抽穗期高温热害发生的站次比及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分析该区域内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周期变化特征。通过各台站高温热害发生次数构建高温热害危险性模型;以各市县一季稻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作为暴露性评价指标;利用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模拟了一季稻实际产量和常年产量,通过减产率变异系数,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模型;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农业化肥施用量作为一季稻防灾减灾评估模型因子。通过构建高温热害“四因子”模型,基于ArcGIS平台,将其分为低值区、次低值区、次高值区和高值区,对苏皖地区进行高温热害风险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 55年来,苏皖地区一季稻孕穗-抽穗期内不同等级高温热害发生的影响范围大小表现为轻度 中度 重度。苏皖地区高温热害存在周期波动特征,以13a时间尺度为其第一主周期。不同等级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及高温热害发生平均日数总体呈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级递减,低值区位于江苏沿海地区。进入21世纪后,苏皖地区一季稻孕穗-抽穗期高温热害发生更加频繁。(2) 一季稻在苏皖地区具有一定的暴露性,高温热害危险性、脆弱性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加,而防灾减灾能力则表现相反的趋势。(3) 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由沿海地区向内陆逐渐增加,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具有连续性与成片性。风险高值区和次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西部、西南部分地区及安徽南部,风险次低值区主要位于安徽中部、东部地区及江苏西部区域,低值区主要位于江苏省内。
【图文】:

技术路线图,一季稻,风险评估,最后通过


第一章绪论作为暴露性评价指标;采用模型模拟产量方法,最后通过减产为脆弱性模型;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农业化季稻防灾减灾评估模型因子;最后通过构建高温热害“四因子”IS平台,将其分为低值区、次低值区、次高值区和高值区,对苏热害风险区划(第五章)。逡逑气象站气象数据 ̄ ̄ ̄农气站水稻孕穗袖穗期逡逑

农业气象观测,一季稻,种植区,气象资料


研究资料包括气象资料、作物资料、土壤资料、社会统计资料四类。研宄逡逑区域主要为江苏省与安徽省。由于安徽省淮北受温度和水分限制,不适宜种植逡逑水稻[12],因此本研宄不包含安徽淮河以北区域,研究区如图2.1所示。逡逑2.1.1气象资料逡逑选用苏皖地区1961-2015年的20个气象台站(图2.1a)逐日气象资料,,包逡逑括日最高气温rc)、日最低气温rc),平均气温rc),降水量(mm),逡逑水汽压(hPa),日照时数(h)等,数据主要用于高温热害历史分析及ORYZA2000逡逑模型模拟产量过程中天气文件的输入。逡逑2.1.2作物资料逡逑(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1;S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梦婷;刘志娟;杨晓光;董朝阳;刘子琪;;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Ⅰ]:东北春玉米延迟型冷害[J];中国农业气象;2016年05期

2 张彦龙;刘普幸;王允;;基于干旱指数的宁夏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Morlet小波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5年08期

3 刘少军;张京红;蔡大鑫;张明洁;田光辉;邹海平;;海南岛天然橡胶产量灾损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15年02期

4 王春乙;蔡菁菁;张继权;;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东北地区玉米干旱、冷害风险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5 雷享亮;吴强;卢大磊;张洋;;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影响机理及其缓解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4年11期

6 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温煦;;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1期

7 吴超;崔克辉;;高温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年03期

8 秦大河;Thomas Stocker;;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1期

9 刘小雪;申双和;刘荣花;;河南夏玉米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13年05期

10 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晓容;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敬涛;气象条件对江淮地区中稻产量构成影响及高温预警模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2 陶红娟;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6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36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