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石漠化地下浅层孔(裂)隙土壤养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7 20:48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是目前生态环境关注的焦点,进行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得提供石漠化地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土壤和水分,使得对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喀斯特地下浅层孔(裂)隙的存在使土壤分为地表土和地下裂隙土,孔(裂)隙土的养分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浅层孔(裂)隙的存在还对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路径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浅层孔(裂)隙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及其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为干扰耕地和不同自然植被下的地下浅层孔(裂)隙为研究对象,不同自然植被下的地下浅层孔(裂)隙包括地表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地下浅层孔(裂)隙和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地下浅层孔(裂)隙。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研究植被、地形因子和裂隙形态对人为干扰耕地和不同自然植被下的地表土及裂隙土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影响因子条件下地表土与裂隙土的养分含量差异,旨在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及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在各影响因子下基本是裂隙土地表土,石砾含量在人为干扰耕地区是裂隙土地表土,其他区是地表土裂隙土,各实验区土壤PH均是偏中性且基本是裂隙土地表土。(2)全氮含量在不同植被、海拔、坡度、坡向和裂隙迹长下随土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全氮含量总体是地表土裂隙土,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裂隙形状影响,人为干扰耕地区受坡位和裂隙倾角影响导致全氮含量垂直分布与多数条件下有差异;全氮含量与坡度的关系是坡度越陡含量越低。(3)全磷含量在不同植被和坡度下随土层加深的变幅都不大,除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裂隙形状影响,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坡度、坡位、裂隙倾角影响,人为干扰耕地区受裂隙、坡度、裂隙倾角影响导致全磷含量与其他条件下有差异外,其他条件下全磷含量均是地表土裂隙土;海拔越大,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和人为干扰耕地区的全磷含量越大,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含量越小;坡位越高,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全磷含量越高,人为干扰耕地区含量越低。(4)全钾含量在不同海拔下均是地表土裂隙土,海拔越高,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全钾含量越大,人为干扰耕地区含量越小;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各条件下全钾含量随土层加深的变幅都不大;不同植被和坡向条件下全钾含量随土层变化均是增大趋势,除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裂隙形状和倾角影响、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坡度影响,人为干扰耕地区受裂隙倾角和裂隙迹长影响使全钾含量与其他条件下有差异外,其他条件的全钾含量均是裂隙土地表土;全钾含量在阴坡大于阳坡,坡位越高,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全钾含量越高,人为干扰耕地区含量越低。(5)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植被、海拔、坡向、坡位和裂隙迹长下随土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除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裂隙形状和倾角影响,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坡度影响,人为干扰耕地区受裂隙倾角影响使有机质含量与其他条件下有差异外,其他条件下有机质含量均是地表土裂隙土;坡度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海拔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6)水解氮含量在不同植被、海拔、坡向、坡位和裂隙迹长下各区均是随土层变化呈下降趋势,除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和人为干扰耕地区受坡度影响,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裂隙形状和裂隙倾角的影响使有水解氮含量与其他条件下有差异外,其他条件下水解氮含量均是地表土大于裂隙土。(7)有效磷含量在各植被、海拔、坡度、坡向、坡位、裂隙形状、裂隙迹长和裂隙倾角下各区随土层的加深其变幅都极小。(8)速效钾含量在植被较好条件下是地表土裂隙土,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和人为干扰耕地区速效钾含量受坡位和裂隙形状影响使其垂直分布有差异,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不同坡位和裂隙形状下均是地表土裂隙土;除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受裂隙倾角影响外,其他区各裂隙倾角条件下均是地表土裂隙土;草地条件下是裂隙土地表土,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高海拔下是裂隙土地表土,海拔越高,速效钾含量越高;除急坡外各坡度下均是裂隙土地表土;各区速效钾含量的分布情况均与裂隙迹长有关。
【图文】:
研磨土样过筛时拣出每个土样的所有石砾称重并计算土壤石砾含量。(4)土壤养分及 PH 测定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参考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法》(鲁如坤,1998)。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浓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浓硫酸-高氯酸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含量采用原子吸收仪测定测定,有效磷含量采用 0.5mol/L 碳酸氢钠 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采用原子吸收仪测定,碱解氮含量采用扩散法测定,PH 采用酸度计法测定。2.4.3 统计分析采用 SPSS13.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5 技术路线本文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的方法开展相关工作,野外调查包括采样点的地形因子及地下浅层孔(裂)隙的调查,室内实验即土壤各项养分指标的测定,具体详见图 2-1。
图 3-1 不同植被下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不同植被下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全量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的势看出(图 3-1),随土层加深,有机质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有机质显大于裂隙土有机质含量,这是因为地表的各种枯枝落叶及腐殖质较多且有机质多以固定形态存在而不易流失到裂隙中。全钾含量随土层的变化趋势刚好与有机质变化反,随土层加深,全钾含量是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全钾容易随径流通过孔裂隙向下得地表土的全钾含量低于裂隙土含量,但地表与裂隙土中的全钾含量差异不大,变幅是乔林类型的值,,变幅为 10.20-13.73g/kg。灌丛类型下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变幅比较大,其最值变化为 1.59-0.63g/kg,其余两种植被下全氮含量相差不大,其含表现为地表土>裂隙土。各植被不同土层的全磷含量值相差不大,乔林类型各层土壤量最值变化最小(0.42-0.49g/kg),灌丛类型下最值范围最大(0.69-0.82g/kg),总乔林类型下全磷含量低于灌丛和灌草下的全磷含量。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8
本文编号:2537076
【图文】:
研磨土样过筛时拣出每个土样的所有石砾称重并计算土壤石砾含量。(4)土壤养分及 PH 测定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参考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法》(鲁如坤,1998)。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浓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浓硫酸-高氯酸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含量采用原子吸收仪测定测定,有效磷含量采用 0.5mol/L 碳酸氢钠 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采用原子吸收仪测定,碱解氮含量采用扩散法测定,PH 采用酸度计法测定。2.4.3 统计分析采用 SPSS13.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5 技术路线本文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的方法开展相关工作,野外调查包括采样点的地形因子及地下浅层孔(裂)隙的调查,室内实验即土壤各项养分指标的测定,具体详见图 2-1。
图 3-1 不同植被下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不同植被下基岩裸露率<40%的石漠化区全量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的势看出(图 3-1),随土层加深,有机质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有机质显大于裂隙土有机质含量,这是因为地表的各种枯枝落叶及腐殖质较多且有机质多以固定形态存在而不易流失到裂隙中。全钾含量随土层的变化趋势刚好与有机质变化反,随土层加深,全钾含量是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全钾容易随径流通过孔裂隙向下得地表土的全钾含量低于裂隙土含量,但地表与裂隙土中的全钾含量差异不大,变幅是乔林类型的值,,变幅为 10.20-13.73g/kg。灌丛类型下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变幅比较大,其最值变化为 1.59-0.63g/kg,其余两种植被下全氮含量相差不大,其含表现为地表土>裂隙土。各植被不同土层的全磷含量值相差不大,乔林类型各层土壤量最值变化最小(0.42-0.49g/kg),灌丛类型下最值范围最大(0.69-0.82g/kg),总乔林类型下全磷含量低于灌丛和灌草下的全磷含量。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堂;戴全厚;杨智;;喀斯特裸坡土壤侵蚀模拟研究[J];中国岩溶;2014年03期
2 姚兴东;贾钰莹;李春红;敖雪;谢甫绨;;土壤生态容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4年02期
3 雷俐;魏兴琥;徐喜珍;周红艳;;粤北岩溶山地土壤垂直渗漏与粒度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4 邓欧平;周稀;黄萍萍;邓良基;;川中紫色丘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与地形因子相关性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12期
5 郭永龙;毕如田;王瑾;苑韶峰;;华北典型山区忻州不同小生境坡耕地土壤肥力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5期
6 陈洪松;聂云鹏;王克林;;岩溶山区水分时空异质性及植物适应机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7 郭成久;孙景刚;苏芳莉;刘金壮;;土壤容重对草甸土坡面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6期
8 李晋;熊康宁;王仙攀;;喀斯特地区小流域地下水土流失观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2年06期
9 孙慧兰;李卫红;杨余辉;杨玉海;;伊犁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分布[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10 王健;尹武君;云峰;张青峰;;渭北旱塬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537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3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