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

发布时间:2019-09-27 08:41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全面介绍了3种DNA分子追踪技术——诊断PCR技术、克隆测序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中诊断PCR技术包括单一PCR技术和多重PCR技术,适用于目标昆虫与已知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克隆测序技术能够在寄主植物种类未知的前提下,解析目标昆虫完整的寄主植物种类信息;下一代测序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对混合样品的测序,加之昆虫与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大量扩增,有效地提高寄主植物的鉴别能力。诊断PCR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已在追踪地下害虫的取食行为、植食性昆虫取食范围及其在寄主植物间的转移与选择习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进展明显。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将DNA分子追踪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便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22046,31321004)
【分类号】:S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得芳;马秋月;尹佟明;夏涛;;第三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05期

2 高连明;刘杰;蔡杰;杨俊波;张挺;李德铢;;关于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技术规范[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年06期

3 叶丹丹;樊萌萌;关琼;陈红菊;马占山;;宏基因组研究的生物信息学平台现状[J];动物学研究;2012年06期

4 解增言;林俊华;谭军;舒坤贤;;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乌日拉嘎;徐海燕;冯淑贞;孙志宏;孟和毕力格;张和平;;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三代测序的应用[J];中国乳品工业;2016年04期

2 王倩;包伟方;曾娟;杨益众;陆宴辉;;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J];昆虫学报;2016年04期

3 梅楚刚;王洪程;昝林森;成功;李安宁;赵春平;王洪宝;;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动物基因组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4 叶婵娟;杨妙贤;刘文;梁红;;猕猴桃DNA条形码标记的筛选[J];北方园艺;2015年24期

5 穰杰;李莉;唐琼;杨琦;何恋;丁学知;夏立秋;;第三代测序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6 谢浩;赵明;胡志迪;王大巾;孟旭莉;丁先锋;;DNA测序技术方法研究及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5年06期

7 王灿华;;任务型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年04期

8 方辉;张桦;姚正培;马林;王泽;蒋圆圆;麻浩;;基于ITS2序列探讨不同果翅颜色梭梭的系统发育关系[J];新疆农业科学;2015年10期

9 田李;张颖;赵云峰;;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5年11期

10 王洪程;梅楚刚;昝林森;成功;李安宁;王洪宝;;牛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New universal matK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ngiosperms[J];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1年03期

2 Ram C.POUDEL;Alan FORREST;;High universality of matK primers for barcoding gymnosperms[J];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1年03期

3 ;Plant DNA barcoding in China[J];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1年03期

4 ;DNA Barcod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Project in China[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0年04期

5 张辉;崔焕忠;;宏基因组学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03期

6 张恩民;海荣;俞东征;;基因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年03期

7 滕晓坤;肖华胜;;基因芯片与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前景分析[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年10期

8 邱超;孙含丽;宋超;;DNA测序技术发展历程及国际最新动态[J];硅谷;2008年17期

9 李慧;何晶晶;张颖;徐慧;陈冠雄;;宏基因组技术在开发未培养环境微生物基因资源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10 贺纪正;张丽梅;沈菊培;朱永官;;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倍蚜的寄主植物选择[J];湖南林业;1994年03期

2 吴承春,王沫;寄主植物对害虫的诱导抗药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3 陈立杰,刘维志,秦博;中国环科线虫的主要寄主植物种类和地域分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Albert W. Johnson,Brizn Smeeton ,孙希芳;对寄主植物抗虫的分组协作研究1999年报告[J];中国烟草学报;2001年02期

5 侯华民;黄春霞;;寄主植物和温度对东方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苏农药;2001年02期

6 梁喜龙;郑殿峰;左豫虎;;病害逆境下寄主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7 史洪中;陈利军;胡孔峰;戴慧堂;周巍;陈世峰;;河南鸡公山白粉菌寄主植物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8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骆鹏飞;王其连;;朝鲜球坚蚧对8种寄主植物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及其机制[J];植物保护学报;2008年01期

9 郝丽霞;韩永强;廖晓兰;侯茂林;;二化螟与寄主植物间的互作关系[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10 方燕;乔格侠;张广学;;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J];昆虫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倩;李克斌;尹姣;肖春;曹雅忠;程乘;;不同寄主植物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黎卓维;曾鑫年;黎卓莹;罗建斌;;寄主植物气味对昆虫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曼;姬继超;郭线茹;闫凤鸣;;寄主植物对刺吸式昆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A];华中昆虫研究(第七卷)[C];2011年

4 王琛柱;;协同进化:铃夜蛾属昆虫与寄主植物的交互作用[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5 李云寿;罗万春;慕立义;;寄主植物与害虫药剂敏感性的关系[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薛明;王承香;庞云红;;韭菜迟眼蕈蚊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研究[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7 杨廉伟;王华弟;戴以太;陈将赞;丁灵伟;;初夏灰飞虱寄主植物调查简报[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姚明印;周强;刘木华;赵进辉;黎静;;近红外激光对蝗虫与其寄主植物辐照效应初步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昆虫体内共生菌在其适应寄主植物过程中的作用[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10 李得宇;艾鹏鹏;王军;孙淑玲;张民照;张爱环;杜艳丽;;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廖太林;栎树突死病又增新寄主[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2 记者 罗连军 通讯员 宋晓英;我省完成有害植物普查工作[N];青海日报;2011年

3 范崇霞;草履介防治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6年

4 ;苗圃新种栾树为何死亡[N];中国花卉报;2005年

5 王迪轩;油菜开花期谨防黑斑病[N];农资导报;2014年

6 ;蚱蝉[N];河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晶;玫烟色棒束孢生物学特性及对烟粉虱致病作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杰;烟粉虱—寄主植物—双生病毒互作及芥子油苷在三者互作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宋丽文;两种小蠹虫寄主选择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舒金平;两种寡食性昆虫对非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及产卵行为反应[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艳艳;寄主植物-蚜虫-捕食性瓢虫三营养层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建萍;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适应酸雨胁迫的机理及生态适合度评估[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杨丽梅;在拟南芥—昆虫互作模式系统下综合寄主植物抗性和生物防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高克祥;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irale, Stagonospora sp.与病原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艳梅;星盾炱科、痂囊腕菌科和多腔菌科真菌的分类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刘平;角倍蚜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强;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寄主植物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杨兵;竹黄菌侵染寄主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甜甜;褐飞虱寄主定位的嗅觉感受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苟玉萍;不同寄主对异迟眼蕈蚊生物学参数及体内保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经福林;木薯单爪螨寄主选择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6 马文秀;稻黄单胞菌激发非寄主产生过敏性反应的效应蛋白的鉴定[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刘婷;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在多寄主植物气味环境中的寄主选择行为[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莉;朱砂叶螨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中的植物主导因素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李伟;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生态适应性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莉丽;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种下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42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42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