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灰色链霉菌JSD-1发酵工艺及代谢产物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6 08:50
【摘要】:利用微生物降解秸秆可有效解决秸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目前对具有秸秆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和真菌上,对放线菌的研究特别是产酶能力和秸秆降解速度等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一株具有高效降解秸秆能力的灰略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ns)JSD-1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分别对其生长培养基、产酶培养基及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GC/TOF-MS对该菌株降解秸秆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筛选出JSD-1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小米培养基,并对其成分及浓度进行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法筛选获得了显著影响因子,进一步利用Box-Benhnken响应面设计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当小米粉为13.35g/L,碳酸钙为6.26 g/L,蛋白胨为4 g/L,甘油20 g/L,蛋白胨3 g/L时,JSD-1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10.36 g/L,较优化前提高了59%。研究不同添加剂对JSD-1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2%的麸皮对JSD-1产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有较大提高幅度,添加1.5%Tween20时JSD-1产CMCase显著提高,外切葡聚糖酶活(CBHase)、滤纸酶活(FPase)及总蛋白量也高于其他处理条件。通过研究细胞膜磷脂的变化,解释这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促酶活效应机理。最后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Tween20添加浓度、培养温度、pH的协同效应。结果显示当添加Tween20浓度为1.47%,发酵温度为32℃,控制发酵pH 7.51时得到纤维素酶活最高值65.482 U/mL。研究菌株在5L罐上发酵过程的参数变化,确定了pH值对纤维素酶活的产能有较大影响,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的p H值控制策略,即在JSD-1菌株发酵前48小时控制pH值8.0,保持菌体生物量高产出,48h后将pH值控制在7.5保持CMCase和FPase高产率,最后通过水稻秸秆降解试验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采用GC/TOF-MS仪器对JSD-1菌株生长的代谢机制以及降解秸秆的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JSD-1菌株降解秸秆的产物主要为有机酸,JSD-1生长代谢中转化氨基酸的能力最强,通过氨基酸代谢转化TCA循环的中间物质参与到菌体TCA循环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38;S1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叶东,韩yN君,张金龙;纤维素酶的研究、生产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2 卜登攀;饲用纤维素酶及产酶微生物[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傅力,丁友f ,张篪;纤维素酶测定方法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周春晖;孙加龙;;纤维素酶及其应用[J];中国商办工业;2002年02期

5 孟雷,陈冠军,王怡,高培基;纤维素酶的多型性[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2年02期

6 杨永彬,黄谚谚,林跃鑫;纤维素酶的结构及分子多样性[J];生命的化学;2004年03期

7 农向;伍红;秦天莺;向会耀;;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8 胡学智;酸性纤维素酶产酶活性达到新高[J];工业微生物;2005年01期

9 陈小坚;;纤维素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应用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10 杜文娟;王家东;侯红萍;;纤维素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J];酿酒;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东海;周岩民;李如治;;饲用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C];2005年

2 陈清华;冯钦龙;周辉;;纤维素酶生产的研究进展[A];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C];2005年

3 杨家华;郭志宏;;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应用[A];中国奶牛协会2007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曾涛;曾会才;陈汉清;;海南省部分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学检测及质量保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凤超;陈冠军;刘巍峰;;环境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纤维素酶基因的筛选[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娟;李欣;吴松刚;黄建忠;;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王骥;丁明;李燕红;陈清西;许根俊;赵辅昆;;动物内源性纤维素酶:福寿螺(Ampullaria crossean)多功能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冯文英;;固体纤维素酶的浸渍条件优化及其特性研究[A];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增刊——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赵辅昆;王骥;陈清西;许根俊;;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姚强;黄琰;陈冠军;;产耐碱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的筛选及研究[A];山东微生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平远 译;纤维素酶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N];福建科技报;2004年

2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孙洪新邋甄二英;纤维素酶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3 王菁莎 王颉 刘景彬;纤维素酶的应用现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4 刘国信;开发纤维素酶制剂大有可为[N];经理日报;2004年

5 陆慕寒 整理;35项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助剂篇(二)[N];中国纺织报;2008年

6 山东农业大学 王纪亭;饲料原料资源匮乏出路何在[N];中国畜牧报;2003年

7 ;2009年印染行业节能减排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推介[N];中国纺织报;2009年

8 冯卫东;科技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N];科技日报;2008年

9 ;高活力纤维素酶生产技术 [N];中国化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晓岩;生物炼制:突破纤维素利用瓶颈[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瑞氏木霉纤维素酶降解模式及其功能多样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聪;Cytophaga hutchinsoni纤维素酶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周峻沛;云斑天牛胃肠道内共生细菌来源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韦小敏;斜卧青霉胞外蛋白质组学分析与纤维素酶合成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廖红东;磁性纳米颗粒固定纤维素酶和产酶丝状真菌转化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王玉国;新型嗜热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及协同水解纤维素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兴华;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及纤维素酶基因在家蚕中的表达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余圆圆;纤维素酶修饰及其对纤维素纤维作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9 俞梅兰;EGA-GFP和CD-GFP对纤维素纤维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吴淑芳;重组内切纤维素酶酶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月姗;纤维素酶在几种咪唑类离子液体中活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钱文佳;南极细菌产低温纤维素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舒勤;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AC-2产纤维素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赵燕;高效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及相关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娜;耐热真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田海娇;纤维素酶生产菌的筛选、诱变及产酶机制的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訾晓雪;不同底物诱导下桦剥管菌纤维素酶活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谭玲;高效水解甘油有机溶剂预处理麦草纤维素酶制剂的选择和复配[D];江南大学;2015年

9 李靖一;pGAP调控下的内切纤维素酶组成型表达及酶制剂的制备[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帅;纤维素酶活性架构及TrCel12A关键亚位点氨基酸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6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56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