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可靠性研究
【图文】:
信息的主要手段。由于农业物联网所处的环境不同,如水产物联网中的各类传感器和RFID长期处于水环境中用于感知水温、含氧量、水浑浊度等,温室大棚物联网中的各类传感器和RFID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用于感知温度、湿度、日照时长、二氧化碳浓度等,畜禽养殖物联网中的传感器和RFID长期处于被动物携带震动或碰撞的环境中用于感知动物的体温、进食量等,这些不同的使用环境,对农业物联网感知层上的各类传感器和RFID提出了更高的可靠性要求。目前国内外对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和RFID可靠性的研究,一是确保硬件不容易损坏,二是在硬件正常工作条件下,传感器和RFID能可靠地工作。对于硬件质量问题,更多的解决办法是采用良好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同时,在保证硬件正常工作前提下对其增加外包装,使其不容易腐蚀和损坏,提高其使用寿命。对于传感器和RFID可靠性工作方面,国内外研究较多。Yoon、Kim、Ahmad等提出了传感器和RFID节点的随机部署、确定性部署、网格部署等方法;田立勤等提出了1种基于均匀分簇的可扩展的模块化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法[4];杜秀娟等基于数字喷泉码进行了水下传感器网络可靠性研究[5];谭杰等提出了1种RFID多标签碰撞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电路实现和测试验证[6];左开中等提出了1种可靠的无线射频识别群组标签认证协议[7]。2网络层可靠性农业物联网网络是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等搭建的网络,目前采用有线信息传输和无线信息传输2种传输方式。农业物联网网络除了具有其他领域网络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领域的特征,如感知层节点众多且类型不同、多对一通信模式、网络环境复杂、通信节点的移动性(如畜禽养殖物联网)、多种通信技术融合(ZigBee技术、GPRS、Wi-Fi网络、蓝牙技术等)等。国外从?
般需要对系统的硬件或软件进行修改方可完成测试。如上所述,由于农业物联网是硬件、网络和软件的综合体,在此,我们设计了1种农业物联网综合可靠性评估模型,将农业物联网看作是一个层次系统,首先评估每一个层次的可靠度(如硬件层可靠度是硬件1可靠性、硬件2可靠性、…、硬件n可靠性的综合,网络层、处理层、应用层可靠度以此类推),然后根据每个层次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及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程度赋予每层不同的可靠性权值来确定各个层次对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影响,从而评估出农业物联网的综合可靠性。综合可靠性评估结构如图3所示。假设1:农业物联网的硬件层(感知设备)、网络层、处理层、应用层是串联的,如图4所示,各个层发生故障的概率是互相独立的,且任一层次发生故障都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物联网的可靠运行,且各个层次被执行的概率是相同的。假设2:农业物联网的硬件层(感知设备)、网络层、处理层、应用层是并联的,如图5所示,各个层发生故障的概率是互相影响的,且任一层次发生故障不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物联网的可靠运行,只有当所有层均发生故障,农业物联网才会终止运行。假设3:农业物联网的硬件层(感知设备)、网络层、处理层、应用层既不是简单的串联,也不是简单的并联,而是串联和并联共同存在的复杂网络。对于农业物联网串联结构,假设每个层次的可靠度为Ri(i=1,2,3,4),则农业物联网的综合可靠度为R=∏4i=1Ri。对于农业物联网并联结构,假设每个层次的可靠度为Ri(i=1,2,3,4),每个层次的权重因子为ωi(i=1,2,3,4),则农业物联网的综合可靠度为R=∏4i=1ωiRi。对于农业物联网串联和并联共存的结构,农业物联网的综合可靠度为R=∏mi=1∑nj=1ωjRj(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敏杰;夏宁;万忠;段洪洋;;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8期
2 龚一帆;常冬梅;;物联网种菜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蔬菜;2011年09期
3 王涛;周丽丽;陈庆文;;中国物联网未来发展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1年09期
4 乔文山;黄银娣;陈立旦;;基于物联网的汽车生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1年05期
5 王占亭;李雪峰;;支持农业物联网项目的信贷策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年10期
6 ;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八项任务[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2年01期
7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年01期
8 邵丹;张岐;卢长鹏;;探析物联网及其发展前景[J];农业网络信息;2012年02期
9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年01期
10 徐建鹏;周鹿扬;张淑静;;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玮;;致力于物联网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7:物联网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C];2010年
2 ;物联网前端识别技术之比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解读物联网发展历程[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东凯;;“3G物联网”能否改变世界 用户在哪里?[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东英;;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研;吴淼;吕廷杰;赵蔚;;国外物联网发展情况及对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启示[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学敏;;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发展问题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宋蕊;曾剑秋;;物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及建设“感知中国”的策略探讨[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胡晓川;陈金鹰;杨超;;物联网——新新“物”语[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肖克辉;肖德琴;周权;;农业物联网实验室建设[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华甲;物联网是两化融合重要组成[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谢涛);物联网:两化融合的着力点[N];电脑商报;2010年
3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与管理处 张安;我省应发挥优势抓住物联网发展机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响 吴玉征;物联网产业突破新引擎[N];计算机世界;2010年
5 本报记者 许泳;物联网不是“物秀秀”[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南开大学教授 杨永志;充分认识物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潘少军;物联网 让城市变聪明[N];人民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阮奇;工信部将出台政策为物联网发展“撑腰”[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罗学锋 雷黎丽;抢抓物联网发展机遇 打造物联网示范城市[N];乐山日报;2010年
10 特约撰稿 周洪波 北京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CTO;千面物联网[N];计算机世界;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平;物联网产业成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周明;物联网应用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蒲海涛;物联网环境下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交互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运雷;物联网服务质量动态保障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吴亮;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与个人隐私信息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军平;基于物联网的服务提交关键技术与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刘e
本文编号:256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