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发酵鱼类下脚料制备微生物肥料的菌种筛选及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9 14:49
【摘要】:长期以来鱼类下脚料的利用极为简单和粗犷,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本实验通过筛选具有高效分解鱼类下脚料功能和消除土壤板结功能的菌种,并对其组合发酵过程进行优化,探索最佳的发酵条件,制备出含氮丰富、具有解磷解钾功效的液体微生物肥料。本研究对从土壤、腐败鱼体、微生物肥料中分离到的54株菌进行了单一发酵试验、解磷解钾固氮试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最终筛选了5株菌[温和假单胞菌(Acidovorax temperan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monas stutzeri)、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于发酵鱼类下脚料。在确定用于发酵的菌种后,分别对复合菌种扩大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温度、p H、转速、接菌量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及部分因素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发酵用菌的扩大培养条件为:在复合培养基中(配方为,蛋白胨15 g/l、葡萄糖20 g/l、Mg SO40.03 g/l、Na Cl0.01g/l、K2HPO40.15 g/l),接入5%(v/v)的复合菌种液,调节p H=6.5,放置于温度为30℃,转速为140 r/min的摇床中进行4-6 h培养,即得扩大培养液。发酵工艺的研究通过对料水比、温度、p H、转速、接菌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及部分因素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发酵条件为,在料水比为1:7的发酵底物中,接入11%(v/v)的复合菌种液,调节p H=5.5,放置于温度为30℃,转速为170 r/min的条件下培养7-8天,制备的发酵液总氮含量可以达到32.3 g/L,总磷含量达到13.4 g/L,总养分含量4%,达到复合微生物液体肥料的标准。发酵工艺放大试验以料水比为1:7、温度为30℃条件下的发酵底物为研究基础,对7.5 L发酵罐、50 L、1吨发酵罐的转速、接菌量及补料情况进行探究,虽然发酵罐的容量不断增大,但是转速190 r/min、接菌量15%(v/v)、30 g/L葡萄糖补充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并且1吨发酵罐得到的发酵液总氮含量达28.4 g N/L,总磷含量10.1 g/L,基本符合微生物液体肥料标准;将得到的发酵液接种至有机磷、无机磷、阿须贝、硅酸盐培养基中,30℃培养3-5天后发现,发酵液中的菌株生长效果良好,说明发酵液具有解磷解钾固氮效果。本研究得到的微生物液体肥料,一方面缓解了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使鱼类下脚料发酵成为供给植物营养物质的肥料,而且具有缓解土壤板结问题的潜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有机肥料生产周期长、化肥残留严重的问题。对工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文】:

拮抗试验,菌株


图 2-1 菌株协同拮抗试验结果图Fig 2.1 The result of together antagonism between bacteria同拮抗试验结果发现:FO2 对于其他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a 图)抑制生长;而其余 6 株菌均可共同生长 (b、c 图)。以上试验结果,最终筛选确定用于鱼类下脚料发酵的菌株为:AO1、FO3、FS4 这 6 株菌。酵菌形态学观察结果述筛选出的 6 株菌进行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见图 2-2 至 2-7

菌落形态,菌落形态,菌株,筛选确定


图 2-1 菌株协同拮抗试验结果图Fig 2.1 The result of together antagonism between bacteria抗试验结果发现:FO2 对于其他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生长;而其余 6 株菌均可共同生长 (b、c 图)。试验结果,,最终筛选确定用于鱼类下脚料发酵的菌株为O3、FS4 这 6 株菌。形态学观察结果选出的 6 株菌进行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见图 2-2 至abc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云超,陈俊秋,张孝祺;广东省微生物肥料的回顾和展望[J];生态科学;2001年Z1期

2 刘明芳;黄树君;;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展望[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1年01期

3 吴建峰,林先贵;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土壤;2002年02期

4 黄文思;微生物肥料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01期

5 孙启铭;微生物肥料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02年01期

6 唐欣昀,张明,赵海泉,周隆义,陈晓琳,倪敬田;微生物肥料及其生产应用中的问题[J];生物学杂志;2002年01期

7 祝宝林,卢林纲;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和选择[J];现代化农业;2002年11期

8 李金凤;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与发展对策(上)[J];新农业;2002年09期

9 李金凤;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与发展对策(中)[J];新农业;2002年10期

10 李金凤;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与发展对策(下)[J];新农业;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杰;;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张彦;孙磊;卢丽娜;;微生物肥料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许前欣;;微生物肥料在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4 葛诚;李俊;沈德龙;;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的新趋势[A];第二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会议交流文集[C];2002年

5 葛诚;李俊;沈德龙;姜昕;;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郑泽臣;郭立忠;;肥料的绿色革命—微生物肥料[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立鸿;李菁菁;王咏星;;微生物肥料及其发展前景[A];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梁广成;;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应用[A];广东省土壤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国成;;微生物肥料的普遍使用是我国发展绿色环保节能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杨秋忠;沈佛亭;赵震庆;;微生物肥料的施用之目的及要领[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婉华 李元芳;微生物肥料及其发展前景[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刘小秧 周ng 王雅儒;微生物肥料发展缘何“微”字当头[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3 ;微生物肥料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5年

4 陕西省土肥工作站 冯琛;浅谈微生物肥料[N];陕西科技报;2005年

5 中商;制约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的五大问题[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6 ;微生物肥料发展“微”字当头[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7 云南省土肥站 徐红 刘海萍;微生物肥料的科学使用[N];云南科技报;2006年

8 刘莉莉 张道生;大力发展微生物肥料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王 越;标准体系将使我国微生物肥料总体质量提高20%[N];中国质量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薛景照;微生物肥料应在规范中求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春景;微生物肥料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宋玉珍;微生物肥料在松嫩平原盐碱地造林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长彬;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分析及高效菌株的鉴定[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刘健;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3 赵栋;微生物肥料在枸杞上的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4 陈慧君;微生物肥料菌种应用与效果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周倩倩;沼液及两种微生物肥料对枸杞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6 程乾斗;微生物肥料对枸杞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7 田晓亮;微生物肥料改良大庆盐碱地作用及效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王加真;五种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在盆栽条件下对多年生黑麦草的促生作用及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王婧;桔黄假单胞菌JD37菌株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微生物肥料的研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蒋宝贵;复合微生物肥料有效菌株的筛选及代表菌株的分子标记[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63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3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