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碳氮比对甘蔗叶还田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图文】:
定,NH4+-N和NO3--N用1mol/LKCl浸提,经0.45μm滤膜过滤后,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NH4+-N含量,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土壤NO3--N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脲酶活性采用苯酚钠比色法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采用K2SO4溶液浸提,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1.3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多重比较使用Ducan法,图件绘制使用Origin9.0软件。2结果与分析2.1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向土壤中添加甘蔗叶配施氮肥调节C/N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如图1所示,CK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在前90d缓慢升高,后期逐渐下降,试验结束时,与土壤本底值相近。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整体均高CKT1(15∶1)T2(20∶1)T3(25∶1)T4(30∶1)T5(35∶1)050100150200250时间/d0.90.80.70.60.50.40.30.2土壤全氮含量/(g·kg-1)图1甘蔗叶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Fig.1Effectsofsugarcaneleavesreturningandnitrogenapplicationontotalnitrogencontentinsoil-2004-
第11期单颖等:调节碳氮比对甘蔗叶还田后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于CK,但在同一取样时期内,各处理组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前30d,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较小,随后迅速增加,T1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在90d时达到最大值,高于CK处理60.63%,其他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在180d时达到最高值,分别高于CK处理1.35、1.58、1.65和1.57倍。240d取样结束时,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CK处理高0.91、1.03、1.16、1.04和1.11倍。2.2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试验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尿素添加至土壤中会发生水解反应提高土壤铵态氮的含量,5d时,各处理铵态氮含量均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增加量分别为23.73、13.45、24.42、13.97和2.62mg/kg。随着硝化作用的发生,各处理的铵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至60d时降至最低值,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后,各处理铵态氮含量开始逐渐升高,120d时,各处理含量达到最大值,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分别比对照高77.71%、58.88%、131.29%、188.59%和171.73%。这与甘蔗叶的降解,以及添加尿素缓解微生物对氮素的固持有关。同时,铵态氮带正电荷,容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随水分流失,但部分铵态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会转变成氨挥发掉,当浇水量大于土壤持水量时,铵态氮也会发生淋失[19]。试验结束时,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与CK相比,,分别高41.61%、33.21%、86.86%、84.67%和83.58%。2.3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如图3所示,5d时,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64.66%、21.05%、111.26%、131.35%和89.16%。随后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开始下降,15d取样时,T2处理硝态氮含量最高,为26.08mg/kg,比对照组高11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勇;王刚;王金丽;;一种小型卧式甘蔗叶粉碎机的研制[J];中国农机化;2011年02期
2 邓怡国;李明;王金丽;黄晖;宋德庆;连文伟;;甘蔗叶粉碎还田机械研究现状与分析[J];农业机械;2006年18期
3 兰星;郑勇;王刚;王金丽;杨喜;焦静;彭志莲;张劲;郭昌进;;甘蔗叶粉碎机机械性能试验的比较与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3年11期
4 黄春红;唐章亮;文慕芬;;瑞莱特微生物催腐剂在甘蔗叶中的腐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1期
5 陈超平;甘蔗叶粉碎回田机的研制与应用[J];热带作物机械化;1996年01期
6 郭昌进;杨喜;王金丽;郑勇;覃双眉;;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甘蔗叶粉碎机机架模态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4年08期
7 和文祥,蒋新,朱茂旭,王芳;甲苯对X土脲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1年06期
8 褚素贞;张乃明;史静;毛昆明;;云南省设施栽培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9 汪远品,何腾兵,王晓东,梁晓竹,黄建平,田康;贵州东部低产田脲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10 薛泰麟,闵九康,孙羲;土壤游离脲酶活性及其在尿素水解中的作用[J];土壤通报;199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丽军;不同紫色土剖面中脲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许辉;土壤腐殖酸对脲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