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主要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发布时间:2019-11-21 07:37
【摘要】:【目的】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主要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土壤养分限制状况、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在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示范区内选取刺梨林(Rosa roxburghii)、核桃林(Juglans regia)和裸地进行野外定点取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对3种人工林样地不同深度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种人工林样地的有机C、全N、碱解N、全P和速效P含量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全K和速效K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或略有增减,养分总体上呈表层聚集性。土壤C/N、C/P、C/K、N/P、N/K和P/K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深度土层的C/N均以刺梨林最高,C/P表现为刺梨林裸地核桃林,C/K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N/K和P/K均表现为核桃林裸地刺梨林。刺梨林、核桃林和裸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14%~31.25%、5.59%~17.14%和6.82%~23.7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C含量与全N含量、全P含量、C/K、N/K,全N含量与全P含量、C/K、N/K,全P含量与C/K、N/K,全K含量与N/P及C/K与N/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全N含量与全K含量、C/N,全P含量与全K含量、C/N、N/P,全K含量与C/K、N/K及C/N与N/K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人工林样地的土壤养分分配均受土层深度影响,主要聚集在表层,N和P含量处于亏缺状态;生态化学计量比总体上为表层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养分对其贡献存在差异。
本文编号:25638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江波;吴绍洪;蔡运龙;;区域植被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变异性——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2 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空间演变——以贵州省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3 何才华,熊康宁,,粟茜;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及其开发治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4 邹长慧;周忠发;;喀斯特高原山区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J];测绘通报;201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邹长慧;周忠发;;喀斯特高原山区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常黎;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规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魏鹏;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3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