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22 07:47
【摘要】:【目的】团聚体的形成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保护,施用有机肥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量化有机肥施用剂量与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于阐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平台,选择连续10年进行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处理[0、7.5、15、22.5 t/(hm~2·a)]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将团聚体分组与腐殖酸提取相结合,分析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酸的含量与光学特性。【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大团聚体(0.25mm)的分配比例与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二者均随着有机肥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回归拟合分析表明,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与有机肥剂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3)。2)2~0.25 mm团聚体是黑土有机碳的主要贮存场所,约占有机碳总量的64.8%~68.8%,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与储量均随着有机肥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与储量则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3)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含量以0.25~0.053mm团聚体最高,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占有机碳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的含量,使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持能力增加,且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碳的含量随着有机肥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4)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的E4/E6比值,表明其分子结构简单化,且以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中腐殖酸E4/E6比值的增加最显著。【结论】在黑土中,长期连续进行化肥配施有机肥,促进了团聚体的形成,改善了耕层土壤结构,增加了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积累与固持能力,并使各粒级团聚体中腐殖酸的结构"年轻化",这种促进作用在高剂量有机肥施用下更为显著。实际生产中,在短期内可通过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施用量以提高黑土肥力及其固碳能力。
【图文】:

土壤团聚体,有机肥,有机碳含量,团聚体


aC72.8±3.04aA11.0±2.98bB4.95±1.20aD1.15a注(Note):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Valuesarethemean±standarddeviation;同列数值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粒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Valuesfollowedbydifferentsmalllettersinonecolumn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reatmentsinthesamesizeofaggregateat0.05level;同行数值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间差异显著(P<0.05)Valuesfollowedbydifferentcapitallettersinonerow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aggregatesinthesametreatmentat0.05level.图1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处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Fig.1Contentoforganiccarbonindifferentsizeofaggregatesinsoilsamendedwithdifferentratesoforganicmanureplusmineralfertilizer[注(Note):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粒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smalllettersabovetheba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reatmentsinthesamesizeofaggregateat0.05level;柱上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间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capitallettersabovetheba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differentsizesofaggregatesinthesametreatmentat0.05level.]6期梁尧,等: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与腐殖酸分布的影响1589

团聚体,腐殖酸,有机肥,大写字母


.54aA68.753.90±0.18aB12.220.94±0.06aD2.95注(Note):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Valuesarethemean±standarddeviation;同列数值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粒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Valuesfollowedbydifferentsmalllettersinonecolumn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reatmentsinthesamesizeofaggregateat0.05level;同行数值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间差异显著(P<0.05)Valuesfollowedbydifferentcapitallettersinonerow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aggregatesinthesametreatmentat0.05level.图2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处理团聚体中腐殖酸碳的含量Fig.2Humiccarboncontentindifferentsizeofaggregatesofsoilsamendedwithdifferentratesoforganicmanureplusmineralfertilizer[注(Note):柱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粒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smalllettersabovetheba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reatmentsinthesamesizeofaggregateat0.05level;柱上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间差异显著(P<0.05)Differentcapitallettersabovetheba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differentsizesofaggregatesinthesametreatmentat0.05level.]1590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2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3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5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6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3期

7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8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9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窦森;;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关松;窦森;;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史奕;鲁彩艳;陈欣;;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6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郝翔翔;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9 李凯;窦森;;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蒋t@霁;金辰;江春;孙波;;红壤团聚体中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的协同分布及其对土壤呼吸熵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久渤;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胡五龙;基于孔隙尺度模拟的土壤中流体运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郑春燕;长期施肥对不同作物生产体系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马仁明;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6 柴彦君;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军光;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杨伟;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苑亚茹;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金花;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薛彦飞;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X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静雯;沼液连年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物质纵向迁移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汪超;黄土高原古土壤中有机碳的垂向分布和现代黑垆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王天高;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及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刘冬;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7 许晨阳;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8 李婕;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X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振东;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杜介方;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4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4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