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江西大岗山三种典型林分土壤固碳过程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2 16:06
【摘要】:通过造林和再造林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森林对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最直接影响是增加了植被和土壤的固碳量。目前,植被碳库的估算已相对准确,而对于土壤碳库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不同学者研究结果差距较大。但土壤碳储量巨大,其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大气CO2较大改变。因此,有必要开展森林土壤固碳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以提高土壤碳库估算的精度。本研究选择我国南方地区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三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实验分析方法、凋落物原位分解袋法、土壤呼吸原位测定法和微生物多样性磷脂脂肪酸法(PLFAs)等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以及土壤活性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缓效碳和惰性碳三个土壤碳结构组分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碳和惰性碳对土壤碳稳定性的调控机理;研究了不同天然林凋落物碳转化过程、土壤呼吸及自养和异养两个生物学过程呼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3种林分土壤固碳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土壤碳转化相关过程和影响因素阐明不同林分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的驱动机制,为森林土壤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丝栗栲林和毛竹林的土壤碳储量高于马尾松林,表明凋落物和细根生产力较高或者碳氮比较低能够增加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然而,土壤有机碳组分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土壤惰性碳含量高于毛竹林,细根和凋落物木质素含量较高的林分能够增强其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此,今后造林树种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土壤碳储量与碳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2)不同林分其碳输入量不同,其中丝栗栲林的凋落物碳输入量高于毛竹林和马尾松林,而毛竹林的细根输入量则高于丝栗栲林和马尾松林。输入的有机碳在土壤生物分解转化过程中,大部分重新回到大气中。从有机碳输出来看,丝栗栲林的土壤呼吸和土壤碳矿化量明显大于毛竹林和马尾松林。因此,在这些土壤碳输入和输出多个过程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导致丝栗栲林的土壤碳库与毛竹林相似,且明显大于马尾松林。结合本论文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我国南方地区,针叶与阔叶树种应该均衡发展,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可持续固持,并且需考虑不同树种对多个土壤有机碳形成过程的综合影响。(3)本研究基于碳库收支原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表明凋落物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贡献最大,二者累积贡献率达100%,较好地反映土壤固碳潜力的综合情况。该研究结果印证了在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不仅受控于凋落物量,而且还受控于不同林分内的微环境指标。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南方亚热带树种对其生态系统土壤碳库产生影响的重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颖;薛鹏;刘炳友;王继侠;李兆玉;;空间指数在林分抚育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年05期

2 李炜;司建华;苗政;;林分耗水的尺度扩展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年03期

3 山仓拓夫 ,王昱生;人工林树木密度对胸高直径的影响——Ⅶ.林分中个体重量、直径和高度的频度分布[J];自然资源研究;1985年S1期

4 詹国明;;三明市林分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4期

5 卞相玲,仲崇谠,刘景涛,康鹏,臧真荣,张志佳,袁洪振,刘锡明;几种林分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3年06期

6 刘焕平;宋雪坤;;浅议林木施肥对促进林分速生高产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7 黎燕琼;龚固堂;郑绍伟;陈俊华;慕长龙;朱志芳;吴雪仙;牛牧;;低效柏木纯林不同改造措施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8 智长贵;丁雷;范文义;;基于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理论测量林分平均高度的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范世香,裴铁番,蒋德明,曹成有,阿拉木萨;两种不同林分截留能力的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10 舒娱琴,祝国瑞,陈崇成;虚拟森林场景的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磊;张怀清;林辉;蒋娴;;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技术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彭菲;张怀清;蒋娴;;基于单木生态模型对林分可视化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蒋娴;张怀清;梁诗博;;人工林结构自适应模拟的设计与实现[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黄心渊;杨刚;;虚拟林业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5 惠淑荣;刘冰;;日本落叶松林分不同立地直径结构预测模型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黄清麟;李元红;;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问题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徐海;;科学可视化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以SVS林分可视化系统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徐海;;科学可视化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以SVS林分可视化系统为例[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洪昌端;沈辛作;刘智仕;童再康;徐金良;;杉木种源、林分、单株多层次遗传变异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10 徐成立;翟洪波;李吉跃;魏晓霞;;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林分合理密度探讨[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吉仲;破碎森林比完整森林更趋于干旱[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2 谢和生;提高森林生产率 保护生物多样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3 通讯员 江勇 林维彬;2010——2015年 新罗对153万亩山林实施封山育林[N];闽西日报;2010年

4 记者 蔡芳;优良树种替代“老弱病残”[N];珠海特区报;2011年

5 记者 蔡芳;间伐退化病害树木符合改造需要[N];珠海特区报;2011年

6 记者 廖明山 蔡芳;我市实现一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N];珠海特区报;2011年

7 ;湿地松火炬松林的恢复与重建[N];湖南科技报;2008年

8 李云燕;市区青江干道绿化带将进行大规模整治[N];雅安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蔚青;缙云山典型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牛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水文生态效应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姜俊;热带山地人工针阔混交林结构动态及作业法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张弓乔;基于林分状态的试验设计与经营优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赵雨虹;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主要生态功能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王丹;江西大岗山三种典型林分土壤固碳过程及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袁士云;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赵中华;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梁文俊;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健康经营技术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马增旺;冀北人工固沙林林分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健平;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特征因子间耦合关系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崔莉;大兴安岭低质林补植改造初期不同林分对苗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白彦军;山西吕梁山区白皮松天然林种实危害现状及主要昆虫的种类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刁娇娇;间伐对溧水林场典型林分碳分配格局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张彩彩;Voronoi图的改进及其在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中的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曹永昌;秦岭山地典型林分下的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动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8 陈泽良;厦门城郊森林公园不同林分风景游憩林健康评价及保健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郭梦娇;辽河源地区典型林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陈亚南;落叶松云冷杉林空间结构多样性及择伐模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64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64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