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双季稻播栽方式与秸秆还田对晚稻生长及土壤碳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20 21:39
【摘要】:比较不同播栽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分析早稻秸秆还田与播栽方式互作对晚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提供选择依据。以秸秆还田为主处理因素,播栽方式为副处理因素,主处理因素设秸秆还田(N1)与不还田(N0)两个水平,副处理因素设人工手栽(T1)、抛栽(T2)、机插(T3)和直播(T4)四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3处理早稻产量最高,达到了6737.40kg/hm~2,较其它处理增加了4.23%~21.87%,主要原因是其结实率较其它处理提高了4.25%~10.34%。(2)N1T3处理晚稻产量最高达到7264.5 kg/hm~2,分别比N0T1、N0T2、N0T3、N0T4、N1T1、N1T2和N1T4增加了7.26%、26.16%、4.98%、15.21%、4.67%、23.42%和11.09%,主要原因是N1T3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其它处理提高了0.73%~24.73%和0.38%~3.35%。(3)不同播栽方式下分蘖期直播比手栽、抛栽、机插叶面积指数高3.24%~25.45%,但孕穗期、齐穗期和乳熟期机插最高较其它3种播栽方式高2.66%~37.22%、1.58%~23.17%和2.16%~27.15%。播栽方式与秸秆还田互作效应对水稻孕穗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但对分蘖期、齐穗期和乳熟期影响差异不显著。(4)秸秆还田因素下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和乳熟期的光合速率分别比不还田提高了5.07%~26.07%、1.3%~13.47%和8.16%~25.33%。人工手栽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的光合速率最高,较其它3种播栽方式分别高出了0.7%~20.9%和1.85%~19.01%。(5)晚稻N1T2的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达到了1.37 kg/hm~2,较其它处理提高了0.48%~36.42%,与N1T4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其它处理均显著差异;N1T3的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达到了405.94 kg/hm~2,比其它处理增加了7.23%~94.20%,且与其它各处理差异显著;N1T3的增温潜势(GWP)最大,达到了11249 kgCO_2eq/hm~2,比其它处理增加了15.02%~102.21%,且与其它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N1T3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最大,达到了1.72 kgCO_2eq/kg稻谷,比其它处理提高了12.45%~78.83%;相同播栽方式下秸秆还田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N_2O累积排放量、GWP和GHGI比不还田差异显著,分别增加了7.24%~30.96%、8.94%~16.06%、7.70%~30.16%和5.91%~27.22%。(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EOC)含量,0~5cm土层中稻田SOC和EOC含量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分别增加了0.58%~3.96%和10.98%~31.96%;秸秆还田条件下0~5cm和5~10cm水稻土壤EOC含量手栽和机插均大于直播和抛栽,但10~20cm水稻土壤EOC含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栽方式下秸秆还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比秸秆不还田高12.77%~26.33%,差异显著,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播栽方式之间土壤CPMI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机插处理有利于提高产量;秸秆不还田手栽有利于减排温室气体;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稻田温室气体减排与固碳效应,秸秆还田机插种植模式最优。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1.33;S15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丽君;李布青;王光宇;周婷婷;肖文娜;张扬;;麦秸还田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2 刘红江;蒋银涛;陈留根;郑建初;;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5年02期

3 韩新忠;朱利群;杨敏芳;俞琦;卞新民;;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1期

4 段华平;牛永志;卞新民;;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有机碳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3期

5 李育娟;王坚钢;周正权;龚克成;;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2年01期

6 陈鲜妮;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长期秸秆还田对X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1期

7 张鹏;李涵;贾志宽;王维;路文涛;张惠;杨宝平;;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2期

8 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吴自明;邓伟明;杨小华;吴玉成;;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30期

9 董守坤;刘丽君;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马春梅;龚振平;;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年01期

10 程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集文;吴建平;王在满;臧英;;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592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592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