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肥对褐土磷素组分及有效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31 11:59
【摘要】:土壤磷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表征土壤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磷素容易被土壤固定,当季利用率低,后效性较强,磷肥存在当季利用和后季利用问题,长期试验磷素有效性研究更具科学意义。褐土是山西省最主要土壤类型,研究长期施肥对褐土区磷素组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有效性的影响,可以为褐土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山西省寿阳县的国家旱作农业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从1992年春开始到2016年秋历时25年。试验共选9个处理,即不施肥对照(N_0P_0M_0);4个氮、磷化肥配施处理(N_1P_1M_0、N_2P_2M_0、N_3P_3M_0、N_4P_4M_0);3个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处理(N_2P_1M_1、N_3P_2M_3、N_4P_2M_2);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N_0P_0M_6)。运用改进的Hedley磷素分级方法对试验区1992基础土样、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的0~20 cm土样进行磷组分分析测定,分析长期施肥条件下磷素组分年际变化特征;采集2016年秋季9个处理的0~20 cm、20~40 cm土样,分析测定不同磷素组分含量,分析磷素组分空间变化特征;将1992-2016年0~20 cm不同磷素组分分为活性磷、中活性磷、稳定性磷三组,分析不同活性磷素的年际变化特征;对不同组分磷素与总磷、有效磷、磷素盈余量及春玉米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磷素组分时空变化特征从1992年春到2016年秋25年间,0~20 cm土层中H_2O-Pi、NaHCO_3-Pi、NaHCO_3-Po、NaOH-Pi、NaOH-Po含量在不施肥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小,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均表现为施肥前期提升幅度较小,后期显著提升,且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提升幅度普遍大于氮、磷化肥配施处理。从1992年到2016年0~20 cm土层H_2O-Po含量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呈上升趋势,其它处理均呈下降趋势。HCl-Pi、Residual-P含量较稳定,年际变化幅度较小,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也较小。2016年0~40 cm空间分布上,无机磷组分含量及其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性均在0~20 cm土层较大;有机磷组分NaHCO_3-Po、NaOH-Po含量在0~20 cm远大于20~40 cm,H_2O-Po、Residual-P含量在0~20 cm与20~40 cm土层间差异性较小;与1992年基础值相比,2016年20~40 cm土层中H_2O-Pi、NaHCO_3-Pi、NaHCO_3-Po、NaOH-Po含量在施入氮、磷化肥量达到N_2P_2M_0水平时就出现较大幅度提升,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和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的施入对其提升幅度更大。(2)活性磷、中活性磷、稳定性磷组分的年际变化特征从1992年到2016年0~20 cm土层中,活性磷、中活性磷、稳定性磷在总磷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特征表现为:不施肥及氮、磷化肥配施处理不同活性磷在总磷中所占比例变化幅度较小,稳定性磷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到总磷的80%;与1992年基础值相比,2016年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稳定性磷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达6%~30%;中活性磷有所提升,提升幅度达3%~6%;活性磷提升幅度较大,其中单施高量有机肥提升幅度最大达24%。从1992年到2016年,在活性磷、中活性磷中有机磷和无机磷所占比例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活性磷中无机磷组分所占比例较大,中活性磷中有机磷组分占到绝大部分。长期施肥可大量增加活性磷中无机磷所占比例,2016年与1992年相比,氮、磷化肥配施处理活性磷中无机磷所占比例增加幅度达14%~52%,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活性磷中无机磷所占比例增加幅度达28%~45%,而长期施肥对中活性磷中有机磷和无机磷所占比例影响较小。(3)长期施肥条件下0~20 cm土层中总磷、有效磷、磷素盈余量及春玉米产量与不同活性磷素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1992年到2016年在0~20 cm土层中总磷、有效磷、磷素盈余量及春玉米产量与不同活性磷素组分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活性磷、中活性磷与总磷、有效磷、磷素盈余量及春玉米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活性磷、中活性磷与有效磷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0.883;稳定性磷与春玉米产量不相关,与总磷、有效磷、磷素盈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稳定性磷与磷素盈余量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达0.742。与1992年基础值相比,2016年0~20 cm土层N_0P_0M_0、N_1P_1M_0处理总磷含量有所下降,其它施肥处理均有所提高。从1992年到2016年春玉米产量来看,不施肥处理春玉米产量较低,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处理春玉米产量整体要大于氮、磷化肥配施处理,而在不同氮、磷化肥配施处理之间及不同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施处理之间春玉米产量差异性较小。在保证春玉米产量情况下,N_2P_1M_1的磷素盈余量最小,是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图文】:

方法,含磷量,磷素,秸秆


图 2.1 Hedly 磷素分级方法2.4 统计分析2.4.1 计算公式作物吸磷量(kg/hm2)=籽粒产量×籽粒含磷量+秸秆产量×秸秆含磷量当季磷素表观盈亏(kg/hm2)=施入土壤磷素总量-作物吸收磷素总量2.4.2 数据分析文中所有数据采用 Office 2007 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并利用 SPSS 1LSD 法进行方差分析,Bivariate Correlation 进行相关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士权;宋毅;赵刚;聂小保;谭万春;万俊力;;饱和性吸附无机活性磷天然泥沙解析—再吸附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12期

2 罗清;赵登;张安龙;景立明;张仕南;;生物活性磷在造纸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J];纸和造纸;2015年01期

3 胡冲;张红岩;邹学圣;孙胤轶;江淦福;;生物活性磷替代传统磷营养盐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中试[J];中华纸业;2014年04期

4 黄永建,Thierry ADATTE,邹艳荣,彭平安,杨柯;古海洋活性磷埋藏记录及其在氧气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运用[J];地学前缘;2005年02期

5 郑大中;磷矿磷肥及土壤中活性磷的准确测定[J];岩矿测试;1989年01期

6 洪华生,戴民汉,陈水土;春季厦门港、九龙江口各种形态磷的分布与转化[J];海洋环境科学;1989年02期

7 张水元;刘衢霞;华俐;;武汉东湖磷含量的变动及其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1989年04期

8 朱建忠;范敏;郭卫兴;;生物活性磷在造纸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研究[J];中国造纸;2006年03期

9 袁磊;生物活性磷在氯碱总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10 朱小明,沈国英;厦门港小型浮游生物对可溶性活性磷的吸收和再生通量[J];台湾海峡;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汝琳琳;陈天虎;刘海波;陈冬;;磷灰石去除水中低浓度磷性能[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2 陈秀丽;;温度对马氏珠母贝氮磷排放和礁膜对氮磷吸收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马剑;张敏;袁东星;;基于固相萃取-分光光度法的痕量活性磷自动分析系统[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梁英;袁东星;;寡营养盐海水域中活性磷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沈和定;王丽娟;张饮江;周培根;吴建中;张一岩;;藻类浓度、水温对毛蚶氮、磷排泄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6 曹琳;;三峡库区消落区落干期沉积物磷分布特征[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王军;凯米瑞推出活性磷肥[N];农资导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军;活性磷肥助农增产增收[N];农资导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飞飞 本报特约记者 刘善轩;北京开启生态管护新时代[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英;海水中超痕量活性磷的检测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马剑;海水中超痕量活性磷的检测方法及其船载式仪器研究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杜艳玲;长期施肥对褐土磷素组分及有效性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9年

2 袁媛;海水中痕量溶解态活性磷和总磷的现场分析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3 王秋月;猪炭及其酸化对土壤磷和重金属形态分布和转化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

4 赵洪彦;太湖水体有机磷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张特;凡纳滨对虾仔虾能量代谢及藻菌对育苗水体和废水调控作用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6 张思兰;不同培肥措施下紫色土磷素有效性及淋溶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孔谦;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中精养池的理化生物因子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士娜;神农架不同海拔山地土壤中磷素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意义[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09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09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1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