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广西环江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热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31 12:03
【摘要】:土壤有机质(SOM)的数量和稳定性易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热分析技术(Thermal analysis techniques)是量化SOM数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本文运用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以广西环江卡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破坏模式,即将原始森林转(NF)砍伐后转变为桉树林(EF)、荒草地(UG)、玉米地(CF);植被恢复模式,即将玉米地(CF)恢复为桉树林(CF to EF)和荒草地(CF to UG),对SOM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Exo_1(活性SOM所占比例)、TG-T_(50)(SOM质量减少一半时对应的温度)、DSC-T_(50)(SOM燃烧过程中能量释放一半时对应的温度)、ED(能量密度)四个指标,探讨表层(0-20 cm)整土(2 mm)土壤和不同粒级(53μm)、(53-20μm)、(20-2μm)、(2μm)土壤中有机质的热稳定性的变化。主要结果发现如下:1.对于植被破坏模式:将原始森林转变为桉树林、荒草地和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浓度显著降低;荒草地和玉米地整土中活性SOM占比减少,稳定性升高,并且玉米地SOM稳定性升高表明受耕作等人类活动干扰,使活性SOM被消耗,惰性SOM得以积累,导致整土SOM热稳定性较高;将原始森林转变为桉树林和玉米地这两种人工生态系统后导致粗粉粒(53-20μm)和粘粒(2μm)中SOM稳定性降低,因此说明人为的干扰已经对小粒径土壤颗粒中SOM的稳定性发生变化。2.对于植被恢复模式:将玉米地恢复为桉树林和荒草地后土壤中SOC和TN浓度显著升高,尤其是荒草地中SOC浓度升高一倍,而且各粒级中SOC和TN浓度均有显著升高;此外,将玉米地恢复为荒草地后整土和各粒级中SOM的稳定性均显著提高,说明退耕还林还草既有利于SOC浓度的恢复,有有利于SOM的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SOC的积累和储存。而将玉米地恢复为桉树林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后SOM在整土和各粒级中的稳定性没有产生显著变化,说明人为的干扰不利于SOM的积累。因此,本研究表明将原始森林砍伐后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桉树林、玉米地),降低了活性SOM浓度,农田变成了碳源;将农田等人工系统恢复为自然草地,不仅有利于SOM积累且提高SOM热稳定性,使土壤成为重要的碳汇。
【图文】:

原理图,图案,恒温,原理图


图 2-3 TG 和 DTG 图案例说明(Plante et al., 2009)Fig. 2-3 TG and DTG pattern examples(Plante et al., 2009)如图 2-4 是 DSC 的原理图,程序温度(线性升温、降温、恒温及其组合等)

草酸钙,含水,DSC图,实验步骤


图 2-5 含水草酸钙 DSC 图谱说明(Plante et al., 2009)Fig. 2-5 Description of water-containing calcium oxalate DSC pattern实验步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河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2年Z1期

2 池建;宁镇亚;;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4期

3 邸利;窦学成;黄海霞;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2期

4 朱清;毛召锋;;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区域生态质量的影响分析——以巢湖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年11期

5 张磊;武友德;李君;;观景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以大理洱海东环海路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12期

6 刘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探析[J];河南科技;2018年31期

7 梁永佳;刘彦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大众科技;2019年02期

8 李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现状研究[J];农家参谋;2019年09期

9 张杰;张丽;王道芸;;1990—2015年延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08期

10 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地理研究;201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宝一;李小丽;;论邻接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杨皓然;吴群;;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的江苏省碳排放生态效率研究[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3 姚静韬;孔祥斌;段增强;;基于梯度算法的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及其应用[A];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16年

4 陈向玲;赵纯;底艳;;关于国有企业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A];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14年第5期(总第108期)[C];2014年

5 陈兴雷;李淑杰;郭忠兴;;吉林省东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A];“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方瑞欣;;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初步建立[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7 张晓霞;;辽西山区土地利用浅析[A];“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8 刘永强;;土地利用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A];2015年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钟文;杨子生;贺一梅;张博胜;杨青;;土地利用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别与联系辨析[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10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丁时慧;“三会合一”推动土地利用规范管理[N];常德日报;2020年

2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3 记者 余美君;探索推进垦地土地利用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N];海南农垦报;2019年

4 记者 郭敏;粮食和土地利用转型将带来新商机[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5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6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7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8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9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10 记者 刘学文;研究土地利用总规调整完善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整改落实省政府降低企业成本大督查反馈意见[N];鄂州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亚;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力学方法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黄晴;城市代谢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王秉义;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生态响应与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4 鞠洪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5 温礼;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涛;基于3S技术的洞庭湖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7 闫喜凤;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8 张倩;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9 侯蕾;北方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年

10 张雁;山区水源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与保护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源;基于多层感知机与元胞自动机的整合模型构建及用地情景模拟[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鲁旭;基于遥感数据的舟山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3 李晓阳;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4 钟金铃;张家界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与驱动力研究[D];吉首大学;2019年

5 成陆;基于洪涝灾害风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6 卢周扬帆;阿拉善盟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7 李雪婷;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8 王智蕊;防灾型村域土地利用安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9 林沛锋;花都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多情景模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10 朱玮玮;广西环江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质热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本文编号:2609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09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