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1 03:42
【摘要】:耕层浅薄、结构紧实已经成为限制我国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改进土壤耕作方式创造一个深厚疏松的耕层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该区域粮食持续丰产、稳产的重要技术途径。本试验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在东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基地进行,采用当前生产上主推冬小麦品种山农20为试验材料。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连续旋耕(RS),连续深耕(DS),两旋一深(两年旋耕一年深耕,RS/DS);副区为氮肥水平:125 kg·ha~(-1)(N125)、165 kg·ha~(-1)(N165)、225 kg·ha~(-1)(N225)、300 kg·ha~(-1)(N300)。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改善土壤质量、保障该区域冬小麦增产稳产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耕作方式对0-3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及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显著,对30-40 cm土层影响较小;氮肥施用量可显著影响0-1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团聚体的稳定性,对10-40 cm土层影响较小;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0-30 cm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30-40 cm土层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连续旋耕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壤容重和大团聚体质量比例;连续深耕则显著降低10-20 cm土壤容重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质量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两旋一深对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质量比利和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效果明显,且结合225 kg·ha~(-1)施氮量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不同处理对30-40 cm土层物理性状影响较小。(2)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0-3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对30-40 cm土层影响不显著,而氮肥施用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0-40 cm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连续旋耕方式下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显著高于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方式,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优势逐渐下降;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壤的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但显著降低了了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了20-40 cm土层磷的固定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固定效应减弱;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含量整体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方式的增加效果更显著。(3)耕作方式、氮肥施用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比例特征的影响显著。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方式土壤的碳氮磷比例特征一致性较高,与连续旋耕相比差异较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三者碳氮磷比例特征差异逐渐增大,在N225水平下土壤N:P、C:P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连续旋耕土壤C:P整体上高于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方式。(4)0-10 cm土壤的物理性状与小麦产量关联程度较高,而10-40 cm土层土壤的化学性状则与小麦产量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土壤的的碳氮磷比例特征在与小麦产量关联度排序中整体比较靠后。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相比连续旋耕方式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两旋一深方式小麦千粒重提升效果较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N300水平两旋一深处理下小麦产量达到本试验最大值,而两旋一深方式N255水平与N300水平相比产量无显著差异,两旋一深结合225kg·ha~(-1)施氮水平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图文】:

土壤有机碳,施氮量,耕作方式,土层


14图 1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注:RS: 连续旋耕, DS: 连续深耕, RS/DS: 两旋一深Fig. 1 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Note: RS: 3-year rotary tillage, DS: 3-year deep plowing tillage, RS/DS: 2-year rotary tillage followed by deep plowingtillage in the 3rd year.从图 1 可知,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在 0-10 cm土层,RS 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 DS、RS/DS 处理,说明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与连续旋耕相比显著降低了 0-1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分别降低 35.33%、13.10%,,连续深耕降低的效果更显著;DS 处理随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效果明显,而RS、RS/DS 处理变化相对较小。10-20 cm 土层,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缓慢的增加趋势,RS/DS 处理在 N225 水平显著增加,且明显高于 RS、DS 处理,分别高12.17%、11.43%。20-30 cm 土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上呈上升趋

土壤全氮含量,耕作方式,施氮量,土壤有机碳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势,DS、RS/DS 处理与 RS 处理相比明显较高,说明连续深耕和两旋一深耕作方式显著增加了 20-3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平均分别增加 14.05%、22.26%。30-40 cm 土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相反,RS 处理在N125、N165 水平下具有显著优势,明显高于其余处理;N225 水平下,RS、DS、RS/DS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而 N300 水平条件下,DS、RS/DS 相比 RS 处理优势明显。3.2.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1;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云松;陈波;李彪;周文河;;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机具的选择应用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17期

2 李社潮;;美国农场的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J];农业机械;2017年07期

3 赵庆;陈亚东;;山区半山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创新完善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0年06期

4 姜斌;;想种大棚 先做“功课”[J];农民文摘;2010年08期

5 班洪光;徐超;;西藏主要农作物耕作模式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6年09期

6 林礼狮;;创新耕作模式 提高种植效益[J];福建稻麦科技;2007年04期

7 黄坚雄;陈源泉;刘武仁;郑洪兵;隋鹏;李媛媛;史学朋;聂胜委;高旺盛;;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8 伍琦,徐勋元,聂太礼,吴香华,曹美娥;丘陵旱地棉田免深耕优化耕作模式初探[J];江西棉花;2005年02期

9 胡军;逄诗超;李海亮;;黑龙江省西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10 张天骄;;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及配套机具[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洪雷;马成林;刘昭辰;李广宇;;东北垄作三年轮耕耕作模式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张天骄;佟明国;李凯华;;后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李朝苏;汤永禄;黄钢;吴春;马孝玲;;麦稻轮作区周年耕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艳;施六林;王川;;安徽保护性耕作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A];2012全国高效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与设备应用专刊[C];2012年

5 汪多湘;;关于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探讨[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张海涛;;嘉祥县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实践与探索[A];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凤;陈松柏;刘丽;;重庆市保护性耕作推广现状及对策[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8 张霞;许曼琳;吴菊香;陈殿绪;迟玉成;;3种耕作模式对花生田杂草及花生产量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9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东北保护性耕作与“三改”耕作制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黄春艳;王宇;黄元炬;朴德万;;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贾良良 杨云马 刘孟朝;优化秸秆还田方式 改良耕作模式[N];河北科技报;2017年

2 梁家炬 记者 燕玉海;广西改革耕作模式 向季节和空间要粮食[N];农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朱国亮;三北旱地:1/3将实行“懒汉种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段明海;耕作模式的变化[N];武威日报;2008年

5 记者 高燕;保护性耕作模式逐步走向成熟[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6 太康县芝麻洼乡党委 谢超;创新耕作模式 发展特色农业[N];周口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曹陇生 吉虹;打破传统耕作模式[N];陕西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蔡祥凯 通讯员 刘佳;转变耕作模式 小麦生产向规模化要效益[N];山东科技报;2015年

9 李康活;菜-稻-菜轮作高效耕作模式[N];农民日报;2013年

10 记者吴世永 通讯员刘楠;精准耕作模式效益在我州凸显[N];博尔塔拉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江晓东;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刚;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及其配套玉米收获机[D];吉林大学;2016年

3 陈金;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质量及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4 张赛;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农田碳平衡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永坤;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林存宝;红色边疆农场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机械配备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3 初振东;东北地区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效应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4 贾翘;玉米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碳足迹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5 张玉娥;耕作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旭;陕北黄土高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恢复效果和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邹聪明;“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永斌;陕西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汤秋香;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10 焦彩强;集约化生产模式下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效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9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09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