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转基因棉长期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01 19:08
【摘要】:随着转基因作物种类及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多,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也备受关注。本研究以转耐盐碱基因棉“013018”、转抗病基因棉“HN6”、转耐旱基因棉“013011”、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及其它们的亲本常规棉“亲本”、“中24”、“TH2”和“石远321”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解析转基因棉花长期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转基因作物的土壤环境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同一生育期内,4种转基因棉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与其各自的亲本常规棉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转基因棉013018、013011土壤速效磷含量在4个生育期与其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转基因棉HN6、SGK321土壤速效磷含量仅在花铃期显著低于其各自亲本常规棉(P0.05)。4种转基因棉土壤铵态氮含量在苗期、花铃期或吐絮期与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种转基因棉土壤硝态氮含量在苗期、蕾期与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生育期之间,转基因棉013018、HN6、013011和常规棉TH2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4种转基因棉及其各自亲本常规棉土壤pH值、含水量、有机质、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在同一生育期内,4种转基因棉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除转基因棉SGK321外,其它3个转基因棉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其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转基因棉013018、013011土壤脲酶活性在4个生育期与其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转基因棉HN6土壤脲酶活性在蕾期和花铃期显著高于其亲本常规棉(P0.05),转基因棉SGK321土壤脲酶活性在4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亲本常规棉(P0.05)。在不同生育期之间,4种转基因棉及其各自亲本常规棉土壤脲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基因棉013018、013011、SGK321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转基因棉013018、HN6、SGK32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3)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和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转基因棉花种植相比,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才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但与转基因棉种植相比,棉花生育期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更为显著。(4)4种转基因棉及其亲本常规棉的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是它们共有的优势菌门。通过对优势菌门丰度进行SPSS分析发现,在同一生育期,转基因棉013018、013011土壤变形菌门丰度与各自亲本常规棉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种转基因棉土壤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丰度在苗期、蕾期或花铃期与亲本常规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不同生育期之间,3种转基因棉(HN6、013011、SGK321)土壤放线菌门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转基因棉(013018、HN6、013011)土壤酸杆菌门丰度及4种转基因棉土壤变形菌门丰度也有相似的显著差异(P0.05)。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转基因棉种植相比,棉花生育期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品种转基因棉的种植只是改变了个别细菌菌门的丰度,并未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综上所述,与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棉长期种植未对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影响,只是在个别生育期显著影响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转基因棉长期种植也没有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数量,只是改变了个别细菌菌门的丰度,但相比于转基因棉种植,棉花生育期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路线图


技术路线

概况,周庄,理学硕士,湿润气候


东北农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梅厂镇周庄村(39°21′N,117°12′E),,隶属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势平缓,平均海拔 6.3 m,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分别为 606 mm 和 11.6℃,1 月最冷,极端低温-18.1℃;7月最热,极端高温40.5℃。土壤类型为潮土,基本性质如下:有机质含量18 g·kg-1,全氮含量 0.63 g·kg-1,全磷含量 0.79 g·kg-1,pH8.24。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62;S153;S1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龙江;王梅;;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转基因棉种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2 牛林;马伟华;陈利珍;雷朝亮;;转基因棉对蜜蜂、家蚕的安全性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3年00期

3 蒋高明;;转基因棉退化给我们的警示[J];北京农业;2009年32期

4 殷向东;;印度政府对转基因棉无支持计划[J];农药市场信息;2008年04期

5 缪亚梅,崔世友;我国转基因棉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西棉花;2002年03期

6 牛巧鱼;印度进行转基因棉试验[J];中国棉花;2001年02期

7 潘兆娥;两个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在转基因棉植株上的表达[J];中国棉花;2001年05期

8 牛巧鱼;勿轻易评价转基因棉[J];棉花学报;2000年05期

9 王淑民;1999/00年度美国转基因棉面积[J];中国棉花;2000年01期

10 王淑民;1998/99年度世界转Bt基因棉263万公顷[J];中国棉花;199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林;马伟华;陈利珍;雷朝亮;;转基因棉对蜜蜂、家蚕的安全性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九卷)[C];2013年

2 张志刚;李育强;周世象;肖才升;杨春安;王洪;;我国转基因棉的研究进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策[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周世象;张志刚;;湖南转基因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长贵;张青文;;转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影响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论文集[C];2003年

5 于江南;王冬梅;潘俊鹏;武文丽;;不同方法研究转双价基因抗虫棉抗蚜性[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6 陆宴辉;薛文杰;杨海燕;李晓慧;王峰;刘洋;杨益众;;转基因棉对棉蚜蜜露的分泌量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研究[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春霞;武二忠;伏红伟;杨益众;;取食转基因棉的棉大卷叶螟对草蛉捕食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晓静;白素芬;李欣;闫凤鸣;;棉花凝集素受外源基因导入的影响[A];华中昆虫研究(第七卷)[C];2011年

9 曾华兰;何炼;叶鹏盛;张瑜;韦树谷;;转基因棉抗棉铃虫性鉴定评价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马丽华;许红霞;李春花;胡育昌;;利用硫酸卡那霉素田间检测转Bt基因棉研究初报[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家洲   ;转基因棉产业化,瓶颈何在[N];中国纺织报;2003年

2 凯奇;全球转基因棉面积显著增长[N];中国贸易报;2005年

3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蒋高明;转基因棉退化说明了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记者 林虹 通讯员 罗荣生;棉农抢购转基因棉种[N];嘉兴日报;2006年

5 记者崔荣慧;印度允许商业生产转基因棉[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6 艾雯;印度农民发现转基因棉抗病性减弱[N];农资导报;2016年

7 谢晖;加快国产转基因棉成果转化[N];中国纺织报;2002年

8 ;抗病、抗虫转基因棉——晋棉38[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平;转基因棉引发减产之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陈勇;难防“第二害虫”,转基因棉会越种越穷?[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炬红;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郭建英;转Bt基因棉对棉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安全性[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赵耀;转基因棉对棉蚜及其天敌龟纹瓢虫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陆佩玲;不同棉花品种与棉田主要天敌对棉蚜的协同控制作用[D];扬州大学;2011年

5 施敏娟;取食转基因棉的棉蚜对中华草蛉的影响及Bt毒蛋白在三级营养链中的传递[D];扬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转基因棉长期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吴莉莉;转基因棉田棉铃虫庇护所的评估及其建立[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扬扬;转基因棉花对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纤维素降解菌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郭佳惠;转非抗虫基因棉花对棉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5 风春;复合性状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袁海滨;转基因棉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7 孙长贵;Bt和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陆宴辉;转基因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其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9 乔子辰;棉花黄萎病菌和Harpin_(Xoo)蛋白对转hpal_(Xoo)基因棉部分抗病生理指标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10 范会婷;河北省转基因棉经济效益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0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10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a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