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农业尾水的稻田利用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5:50
【摘要】:随着工业点源污染控制的加强,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湖泊氮磷的主要来源。种植业由于化肥过量使用、利用率低等,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特点,结合太湖流域土地资源短缺、稻田分布广泛的特点,根据已有的稻田对氮磷去除的研究,本文提出将效益农业的尾水引入稻田,以实现尾水中氮磷的资源化利用,控制区域种植业氮磷的入湖负荷量。本文为研究稻田不同生育期对效益农业尾水的利用潜力,本文模拟了蔬菜(用S表示)和茶园(用C表示)两种典型效益农业不同氮磷浓度的尾水施灌处理下水稻全生育期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变化;并因尾水产生与稻田灌溉的时间分异问题,考察了三种水塘缓冲系统的氮磷变化情况和适宜性;进而从实践管理的角度出发,尝试建立了预测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的神经网络模型。主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在拔节期对茶园尾水和蔬菜尾水中总氮去除率分别在54.51~83.95%、71.39~93.69%,去除负荷95.97~147.79mgN·m-2·d-1 293.46~385.13mgN·m-2·d-1;对于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在-67.30~85.92%、78.79~98.70%,去除负荷分别在-4.82~6.15mgP·m-2·d-1、87.80~109.99mgP·m-2·d-1。2、稻田在抽穗扬花期对茶园尾水和蔬菜尾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在44.90~87.79%、63.44~87.43%,去除负荷在 131.74~257.60mgN·m-2 d-1、434.04~599.02 mgN·m-2·d-1;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在-109.20~81.69%、85.34~98.16%,去除负荷在-13.03~9.75mgP·m-2·d-1、158.50~182.31mgP·m-2·d-1。3、减量施肥+尾水灌溉处理组施肥后氮磷流失风险期较短,对尾水中的氮磷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相对较高,在水稻产量、水稻品质方面表现较好。4、各处理组土壤有效磷均有上升,增长率在25.10~507.02%。蔬菜尾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茶园尾水和清水灌溉。5、天然土质水塘及遮光硬质表面水塘均适宜作为尾水的中间缓冲系统。不遮光硬质表面水塘由于水质变化大,不适宜作为尾水的中间缓冲系统。天然土质水塘作为缓冲系统,需考虑土壤磷流失风险的问题。6、天然土质水塘对尾水氮磷具有一定的消纳作用,其对茶园尾水和蔬菜尾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在46.32~69.31%、64.21~81.16%,去除负荷在0.83~40.67 mgN·m-2·d-1、36.32~111.20mgN·m-2·d-1。对茶园尾水和蔬菜尾水的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在 95.17~99.68%、93.59~98.91%,去除负荷在 1.01~2.32mgP·m-2·d-1、12.18~37.03mgP·m-2·d-1。7、本文建立了一个“5-6-2”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稻田田面水的氮磷浓度预测,对于总氮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对于总磷的预测准确度有待加强。
【图文】:
课题组前期分析所得数据。水样的氮磷数据如表2.1所示。逡逑试验水稻品种采用南粳9108。试验容器为长方体塑料箱,尺寸为:长60cm、逡逑宽40cm、高50cm。试验容器示意图见图2.1。试验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业逡逑试验站网室内进行,网室内除无雨水外其他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同。试验时间为逡逑5 ̄10月,在浙江省水稻种植期内。逡逑12逡逑
逑CIO逦C7逦C5逦S10逦S7逦S5逦Z10逦Z7逦Z5逡逑图2.3分蘖期施肥后田面水氨氮浓度变化逡逑Figure邋2.3邋The邋change邋of邋NH4-N邋concentration邋in邋paddy邋field邋surface邋wa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1
本文编号:2611550
【图文】:
课题组前期分析所得数据。水样的氮磷数据如表2.1所示。逡逑试验水稻品种采用南粳9108。试验容器为长方体塑料箱,尺寸为:长60cm、逡逑宽40cm、高50cm。试验容器示意图见图2.1。试验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业逡逑试验站网室内进行,网室内除无雨水外其他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同。试验时间为逡逑5 ̄10月,在浙江省水稻种植期内。逡逑12逡逑
逑CIO逦C7逦C5逦S10逦S7逦S5逦Z10逦Z7逦Z5逡逑图2.3分蘖期施肥后田面水氨氮浓度变化逡逑Figure邋2.3邋The邋change邋of邋NH4-N邋concentration邋in邋paddy邋field邋surface邋wa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燕婷;仇蕾;;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研究分析[J];环境科技;2015年03期
2 王欢;袁旭音;陈海龙;许海燕;李正阳;;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支流的营养状态特征及成因分析[J];湖泊科学;2015年02期
3 薛利红;杨林章;;太湖流域稻田湿地对低污染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4 王振省;李磊;李婷婷;郭俊;方洲;魏星;郑瑶;张亚洁;;水稻分蘖期淹水对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4年06期
5 周永进;王斌;许有尊;陈刚;胡琪峰;吴文革;;孕穗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年04期
6 杨林章;施卫明;薛利红;宋祥甫;王慎强;常志州;;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总体思路与“4R”治理技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7 杨林章;冯彦房;施卫明;薛利红;王慎强;宋祥甫;常志州;;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8 孙海栓;吕乐福;刘春生;盖国胜;杨玉芬;何振全;;不同形态磷肥的径流流失特征及其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4期
9 田琳琳;庄舜尧;杨浩;;不同施肥模式对芋艿产量及菜地土壤中氮素迁移累积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2期
10 侯云鹏;谢佳贵;尹彩侠;秦裕波;孔丽丽;于雷;张宽;王秀芳;;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本文编号:2611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1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