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不同地形因子计算方法的差异性对比

发布时间:2020-04-13 05:09
【摘要】:本文以黄土高原塬、梁、峁上发育的典型冲沟为研究对象,在Arc GIS平台下,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不同地形因子(LS)计算方法、不同地貌类型、不同分辨率下LS因子的总体变化特征及土壤侵蚀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刘宝元算法得到的LS因子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梁沟塬沟峁沟。通过Moore算法、Desmet算法得到的LS因子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塬沟梁沟峁沟。无论采用什么算法,峁沟得到的LS因子值始终是最小的,但塬沟、梁沟的LS因子值则会随着计算方法的改变而改变,在刘宝元算法中除坡度因子以外,还要考虑坡长因子,所以刘宝元算法中梁沟的侵蚀量大于塬沟的侵蚀量,而Desmet算法、moore算法中除考虑坡度因子以外,主要考虑汇水面积以及单位汇水面积,坡长对LS因子计算的影响没那么直接,所以Desmet算法、moore算法中,塬沟的侵蚀量大于梁沟的侵蚀量。2、与现有研究相比,刘宝元算法的结果与其大致相同;Moore算法的结果与之存在出入,其LS因子值在10~20范围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远离现有研究中37.3%的比例;Desmet算法中得到的面积百分比都低于现有研究中37.3%的比例,与之存在较大差别。可能在于Moore算法和Desmet算法是在国外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具有普适性,但对于一些特殊地形地貌并不一定适用,当直接拿来计算中国黄土高原的LS因子时,地域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最好对参数进行适当的转换。3、当分辨率降低时,在刘宝元算法、Moore算法和Desmet算法中,LS因子在小值区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大值区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中间等级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原因在于当格网尺寸变大时,每个格网容纳的地形信息变多,一些局部的地形特征被综合,地貌特征被简化,地形变得更平坦,所以LS因子在小值区间所占的比例增加,在大值区间所占的比例减小。4、当分辨率降低时,刘宝元算法中LS因子分级面积比例的损失量的最大值在0~5范围内,Moore和Desmet算法中损失量的最大值出现在5~10和20的范围内,且Desmet算法损失的幅度比Moore算法更大,说明在刘宝元算法中,对分辨率敏感的区间为小值区间,在Moore和Desmet算法中对分辨率敏感的区间主要为大值区间,且Desmet算法的敏感程度大于Moore算法,同理当分辨率降低时,Desmet算法的误差也最大的,其次为Moore算法,误差最小的是刘宝元算法。综上所述,在计算黄土高原的LS因子时,刘宝元算法为首选,其次为Moore算法,最后为Desmet算法。
【图文】:

技术路线图,坡度,计算公式,算法


修正系数 xi,j的计算公式为:xi,j=(sinαi,j+ cosαi,j) (2式中 αi,j为坐标(i,j)处的坡向,,(°);Desmet 算法中的另外两个参数 m 和 S 的求取,参照修正通用土壤中的算法,m 的计算公式为[43]:m = +1(β 由下式计算:β =sin 0.08963.0(sin )0.8+0.56(2式中 θ 为坡度。坡度因子的计算公式为:S = 10.8 × sin + 0.03 tan < 0.0916.8 × sin 0.50 tan ≥ 0.09(式中 θ 为坡度。 技术路线

坡度,坡度分级,区间,坡度标


图 2-1 研究区域Figure 2-1 Study area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将塬沟、梁沟、峁沟三种地貌类型的坡度分为 0°~5°、5°~8°、8°~15°、15°~25°、25°~35°、>35°共 6 个等级[70],分级统计特征结果见表 2-1。由表 2-1 可知,峁沟坡度最小,相比塬沟和梁沟,其地形起伏度较小,平均坡度和坡度标准差也小,整体地形由缓到陡依次是梁沟、塬沟。从坡度分级特征来看,塬沟、梁沟、峁沟的坡度分布基本集中在 15°以上,且都有 1 个高值区间,即坡度>35°的区间,塬沟、梁沟、峁沟中坡度>35°的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 50.45%、41.88%、31.29%;15°以下的坡度在塬沟、梁沟、峁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19.21%、8.14%、13.38%。表 2-1 实验样区的坡度统计表Table 2-1 Statistics of slope about the study areas典型样区坡度分级百分比(%) 平均值 标准差≤5° 5°~8° 8°~15° 15°~25° 25°~35° >35°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刚;宋慧;刘宝元;石星军;张绪良;方海燕;;黑土区基准坡长和LS算法对地形因子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2 岳大鹏;李奎;刘鹏;颜艳;李炜;;基于RUSLE的黄土洼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3 郭春香;梁音;曹龙熹;;基于四种分辨率DEM的侵蚀模型地形因子差异分析[J];土壤学报;2014年03期

4 宋建锋;顾圣华;杨二;王玲玲;;上海市土壤侵蚀模数的研究与确定[J];中国水土保持;2013年08期

5 郭明航;杨勤科;王春梅;;中国主要水蚀典型区侵蚀地形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3期

6 陈学华;周建中;;基于GIS和RS的四川省彭州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山地学报;2011年06期

7 王晓峰;常俊杰;余正军;张晖;王晓欢;;基于RUSLE的土壤侵蚀量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杨勤科;郭伟玲;张宏鸣;王雷;程琳;李俊;;基于DEM的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研究初报[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2期

9 李郎平;鹿化煜;;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建勋;郑粉莉;江忠善;X.-C.John Zhang;;WEPP模型坡面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用性评价——以坡度因子为例[J];泥沙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祝士杰;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流域面积高程积分谱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毕小刚;北京山区坡面土壤流失方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葛忠强;基于RS和GIS的城市郊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刘利年;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洲;宝鸡黄土梁地区不稳定边坡的滑坡机制及预警[D];长安大学;2017年

2 白雷超;基于RUSLE的黄土高原河龙区间西岸土壤侵蚀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年

3 杨松;黄土丘陵区切沟侵蚀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杨国敏;SWAT模型在赵王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代数;基于GIS和RUSLE的三峡库区小流域侵蚀规律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郭学尧;模拟降雨条件下石灰岩区土壤水土流失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乔敦;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胡辉;用人工降雨法进行扰动高沙土侵蚀规律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贺淑玲;基于GIS/RS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俊;基于GIS的小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5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25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