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华北平原南部两熟区不同种植模式周年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0-04-16 02:35
【摘要】:华北平原南部大部分地区常年进行夏玉米-冬小麦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加之长期以来较大量化肥的投入,导致部分农田土壤出现了养分偏耗、土壤结构不良等问题,限制了该区域土壤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不同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小麦和甘薯-小麦),分析了0-100cm土体各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结构性状及周年的养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并对不同种植模式进行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试验结果表明:1.四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存在差异。对于土壤有机质,豆-麦模式0-30cm和30-6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玉-麦、花-麦和薯-麦模式;玉-麦模式0-1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最低。对于土壤氮素,豆-麦模式15-30cm和30-60cm土层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种植模式(P0.05);玉-麦模式0-3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仅为豆-麦的57.0%,薯-麦模式60-10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为几个处理中最高;薯-麦模式0-30cm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和30-60cm和60-100cm土层的硝态氮最高。对于磷素,豆-麦模式0-30cm和30-60cm土层的全磷含量最高,玉-麦模式最低。花-麦模式0-15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与玉-麦、豆-麦和薯-麦的差异分别达到18.94%、26.78%和42.14%,而在15-30和30-60cm土层中,薯-麦模式的速效磷含量最高,玉-麦的最低。对于钾素,薯-麦模式0-30cm土层的全钾含量最高,豆-麦模式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其余三种种植模式(P0.05)。2.四种种植模式下周年土壤中氮、磷、钾元素总量失衡。0-100cm土体中的氮素亏缺,其中豆-麦种植模式亏缺最少,约是玉-麦模式亏缺量的一半。玉-麦模式下土壤磷素亏缺5.4%,而豆-麦、花-麦、薯-麦的土壤磷素分别盈余11.2%、1.6%和1.5%。四种模式下的土壤钾素总量都处于盈余状态,薯-麦模式最多而豆-麦模式最少。3.四种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对氮、磷、钾的利用效率有所差异。薯-麦模式的氮素、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最高,分别是豆-麦模式的3.28倍、3.22倍和2.39倍。薯-麦模式氮素收获指数最小,仅为豆-麦模式的79.60%。玉-麦模式的磷素收获指数最大,比豆-麦、花-麦和薯-麦模式分别高4.12%、20.71%和14.48%。豆-麦模式的钾素收获指数最大,较玉-麦、花-麦和薯-麦模式的增量分别为0.08、0.16和0.09。4.对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磷、钾元素的周年盈亏来说,四种种植模式系统的氮素均为亏缺状态,豆-麦模式系统氮素亏缺量最少,而花-麦模式系统氮素亏缺最多。豆-麦模式系统磷素盈余最多,而玉-麦模式系统磷素亏缺最少。几种植模式系统钾素都有所盈余,其中薯-麦模式系统钾素盈余最高,玉-麦、豆-麦和花-麦模式系统钾素盈余量分别为薯-麦模式的71.49%、52.69%和72.56%。5.冬闲休耕模式相比于对应的冬小麦种植模式更有利于土壤氮素和磷素的积累,玉-闲休耕模式下最为明显,其0-100cm土体的氮素和磷素分别提升了22.12%和33.27%。除豆-闲外,休耕区0-100cm土体的钾素都有所下降。6.玉-麦、豆-麦、花-麦和薯-麦模式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为0.401、0.526、0.480和0.490,相比于传统的玉-麦种植模式,其余三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质量。
【图文】:

秋粮作物,土壤有机质含量


3.1.1 土壤-作物系统碳素动态3.1.1.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由图 3-1 可知,在 2016 年秋粮季,各作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壤土层的加深,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 60-100cm 的土层中有机质含量最少。随着秋粮作物生育期的推移,各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并在成熟期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最高水平。0-30cm 土层中,种植玉米和花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种植大豆和甘薯的,并在开花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种植甘薯的0-30cm土壤有机质最低,在成熟期显著低于其余三种作物(P<0.05);在 30-60cm 土层中,四种秋粮作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苗期和开花期无明显差异,但在成熟期时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余花生和甘薯的(P<0.05);60-100cm 土层中,玉米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大豆和甘薯的,并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达到显著水平(P<0.05)。

秋粮作物,种植模式,小写字母,玉米


华北南部两熟区不同轮作模式周年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质量评价1.1.2 作物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的变化由图 3-2 可知,,在 2016 年秋粮季,苗期玉米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与其余三种秋粮作物质量差异达到显著(P<0.05);开花期时,玉米和甘薯都具有较大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大玉米;成熟期时,甘薯地上部干物质量最大,为 359.38g/株,其次是玉米,花生地上部质量最小,为 45.29g/株,差异达到显著(P<0.05)。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贝尔;黄标;张晓光;赵永存;孙维侠;胡文友;杨劲松;;近30年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质量时空演变分析——以山东禹城市为例[J];土壤;2012年03期

2 毕舒童;李兴佐;赵海勇;李坤;邵蕾;;空心村土壤肥力质量分析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徐晓嘉;雷国平;张慧;王元辉;;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表层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4 苏建平;黄标;丁峰;邹忠;殷丽萍;王冬梅;周志宏;陈小明;丁扣琪;李峰;;江苏省如皋市30年来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分析[J];土壤通报;2009年01期

5 叶立新;刘胜龙;贾景丽;鲁小珍;张勇;;凤阳山不同群落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09年06期

6 赵震虎;张金萍;刘宗勇;关法春;边步云;;西藏高原茶场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分析[J];高原农业;2017年01期

7 颜雄;彭新华;张杨珠;陈江涛;李文昭;赵君;陈龙;;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03期

8 郭俊炜;郭文龙;鱼彩彦;党菊香;陈萍;李建国;任丽;;咸阳市蔬菜温室土壤肥力质量调查[J];陕西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9 杨晓娟;王海燕;刘玲;李旭;任丽娜;;东北过伐林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9期

10 颜雄;彭新华;张杨珠;李文昭;赵君;陈龙;;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北京农业;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单奇华;;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筛选方法探讨[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苏建平;丁峰;邹忠;陈小明;周志宏;王冬梅;殷丽萍;;江苏省如皋市30年来土壤肥力质量参数演变分析[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3 蒋靖怡;孙楷;黄璐琦;何雅莉;李颖;周凤;康利平;郭兰萍;;中药材栽培立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技术规范[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标准引领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7年

4 安韶山;黄懿梅;李壁成;;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生态恢复的响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柯吉;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初步确定[N];农资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韶山;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徐茂;基于地统计学的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陈颖;蜀南竹海核心景区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淑娟;栽培耕作措施与长期施氮对旱地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罗珠珠;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6 黎炜;煤矿充填复垦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葛文;山东烟台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与优质苹果生产的适应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牛星;伊敏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及其效果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9 林芬芳;不同尺度土壤质量空间变异机理、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芳;有机培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昊烊;华北平原南部两熟区不同种植模式周年养分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周俊英;黄土丘陵区典型种植梯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朱永磊;河北主要土壤肥力质量时空变异及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叶凌枫;不同修复措施对矿区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及评价[D];长安大学;2016年

5 唐华飞;基于遗传算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6 于良艺;湘南低山红壤油茶林土壤肥力质量及其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郑小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耕作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8 杨甲华;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王璐;东北天然云冷杉林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及质量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许可;黄河内蒙古十大孔兑引洪淤地工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9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29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