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稻草不同处理方式对滨海盐渍型水稻土磷钾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0 21:22
【摘要】:为了探明北方水稻土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并为稻草合理还田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本文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添加腐熟稻草(F)、稻草生物炭(S)、未腐熟稻草(Z)对北方滨海盐渍型水稻土磷钾养分组分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添加3种不同处理稻草均提高了水稻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的效果最明显。2.添加三种不同处理稻草促进了土壤各种形态无机磷间相互转化而活化了土壤磷,与对照(CK)相比,添加不同处理稻草均提高了水稻土无机磷组分中Ca_2-P、Ca_8-P和Fe-P含量,而O-P和Ca_(10)-P含量均不同程度地的降低,Ca_2-P、Ca_8-P和Fe-P平均含量分别提高了63.72%,60.07%,9.34%;而O-P和Ca_(10)-P平均含量分别降低了28.17%,6.54%。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的效果最明显,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的活化效果最好,其次为腐熟稻草,再次为未腐熟稻草。3.通过添加3种不同处理的稻草,土壤有机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上升,且添加三种稻草均能够促进土壤向活性有机磷的转化,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效果最明显,腐熟稻草和未腐熟稻草其次。4.添加三种不同形态的稻草均能够提高水稻土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效果最显著。且随培养时间增加,在培养360天时,三种稻草添加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转化为土壤缓效钾。5.三种稻草的添加能够提高土壤Q/I曲线的参数-?K~0、ARe~K值,同时能够降低土壤PBC~K值。说明添加不同稻草能够提高土壤的钾易释放钾库,提高土壤钾的有效性,同时能够减小土壤钾的缓冲容量,维持钾素强度的能力降低。添加稻草生物炭、腐熟稻草和未腐熟稻草均能够提高土壤全磷全钾养分含量,同时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有显著影响。添加三种稻草促进土壤有机磷及无机磷组分向有效态磷源转化,有利于活化土壤磷。
【图文】:

照片,稻秸秆,稻草,照片


海盐渍土水稻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 pH全磷 0.42g kg-1,全钾 25.31g kg-1。采用多点过 2mm 筛备用。试验用 3 种稻草的处理备用;腐熟稻草是将粉碎稻草加水湿润后全腐烂成粉末,有酒香味,,备用;稻草生至 450℃,并在 450℃持续 5h。表 2-1 为供试稻草生物炭的电镜图。表 2-1 不同稻草添加物的基本理化性质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different ad有机碳/(g/kg)TOC全氮/(g/kg)Total N全磷/(g/kg)Total P452.50 6.83 4.36 439.35 11.82 1.59 408.60 6.17 1.00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6.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优良;邓佳;何为媛;易廷辉;王莉玮;张鹏程;陈天国;赵秀兰;;有机物料对紫色土有机磷含量及植物磷吸收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2 柴立涛;耿玉辉;宋引弟;卯发菊;秦爽;乔涣;;施磷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土水田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3 李明;李忠佩;刘明;江春玉;吴萌;;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4 张春;郭涛;杨济妮;邓华健;;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年06期

5 关连珠;禅忠祥;张金海;张广才;张昀;;炭化玉米秸秆对棕壤磷素组分及有效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0期

6 颜晓;王德建;张刚;薄录吉;彭小兰;;长期施磷稻田土壤磷素累积及其潜在环境风险[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4期

7 姜玉萍;杨晓峰;张兆辉;陈春宏;王良军;;生物炭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8 杨艳菊;王改兰;张海鹏;赵旭;;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各形态磷之间关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年06期

9 张亮;黄婷苗;郑险峰;顾炽明;王朝辉;;施氮对秸秆还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戚瑞生;党廷辉;杨绍琼;马瑞萍;周丽萍;;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634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34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