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多种农林有害生物的天敌,在生物防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异色瓢虫的繁育饲料主要以蚜虫为主。但蚜虫的繁育所需空间较大,耗时、费工,提高了瓢虫的生产成本,制约着异色瓢虫的规模繁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人工饲料虽省时、省工,但对于瓢虫的繁育有不利影响,异色瓢虫取食人工饲料不能很好地完成生活史或正常产卵。为更好的实现异色瓢虫的规模化繁育,降低饲养成本,研究发现一种适合瓢虫繁育、省时省工且供给充足的饲料,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cia cunea Yang)蛹或幼虫为饲料,研究了异色瓢虫在人工繁育过程中的生长发育历期、生长发育整齐度、幼虫各龄期的自残率及自残影响因子、饲养过程中的自然死亡率等;调查统计以白蛾周氏啮小蜂蛹喂饲下异色瓢虫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产卵周期和平均每天每头产卵量的变化;研究了异色瓢虫对六种不同产卵介质的喜好程度;通过研究低温贮藏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成活率和卵的孵化率的影响,明确了异色瓢虫成虫和卵的不同适宜的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6℃,RH70%条件下,异色瓢虫在啮小蜂喂食下能完成从卵-成虫的生活史,共历期约16~19d。其中:卵期约2d,一龄幼虫期2~3d,二龄幼虫期为2~3d,三龄幼虫期2~3d,四龄幼虫期3~4d,预蛹期约1d,蛹期历经4d。成虫喂饲约20d后产卵。异色瓢虫的发育整齐度随着龄期的增加分化加剧。(2)在以白蛾周氏啮小蜂蛹喂饲下,异色瓢虫所产卵的孵化率较高,达97.37%。(3)异色瓢虫在喂饲过程中存在自残死亡现象。引起自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饲料不足和饲养密度过高两个方面。在饲料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平均自残率仅为11.5%,饥饿条件下平均自残率为42.5%;饲养密度对自残率也存在一定影响,在空间差异较大时,存在较为明显差异;来自不同卵块的幼虫混合饲养与同一卵块单独饲养相比,自残率不存在显著差异。(4)总体上异色瓢虫各个发育阶段的总死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总死亡率中,最高的是四龄幼虫期为35.25%,最低的为卵期平均死亡率为3.26%。(5)在选择的几种产卵介质中,异色瓢虫成虫以在白色卫生纸上的产卵量最高,占总产卵量的68.1%,在卡其色卫生纸上为23.40%,在白色A4纸上的占比为8.49%,最不喜欢在黄色、绿色和蓝色纸上产卵,产卵量为0。(6)在在以白蛾周氏啮小蜂蛹喂饲下,异色瓢虫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00粒,平均产卵周期为16d,平均每天异色瓢虫的单雌产卵量为13粒。(7)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成活率和卵的孵化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异色瓢虫成虫的贮藏时间小于30d时,选择的贮藏温度以8℃为宜,成活率最高,为95.56%;在40d以上时,以3℃的贮藏温度下异色瓢虫的成活率最高,为84.44%。(8)异色瓢虫的卵耐寒性差,在5℃、10℃、15℃的贮藏温度下,可贮藏5-7d,其中15℃的贮藏温度下,平均孵化率均高于其它的两种温度,但是贮藏中间存在孵化现象,不利于出售运输;综合考虑在10℃的贮藏温度下,异色瓢虫的卵的平均孵化率和贮藏时间最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7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峥嵘;郭喜红;王璐;李金萍;尹哲;;人工繁育异色瓢虫产卵介质的筛选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2 杜迎刚;季清娥;陈家骅;赖钟雄;;异色瓢虫幼虫对卵的种内自残和种间捕食[J];环境昆虫学报;2014年06期
3 张伟;刘顺;李娜;陈洁;何运转;秦秋菊;;光周期对异色瓢虫生殖滞育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4年04期
4 王志龙;何月秋;许军;;龟纹瓢虫的人工饲养及防治园林蚜虫试验初报[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4期
5 孙立中;;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初报[J];农业与技术;2013年11期
6 李丹;;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饲养技术[J];北京农业;2013年30期
7 王夸平;詹莜国;潘悦;毛春堂;高福宏;孔宁川;;烟蚜茧蜂和异色瓢虫综合防治烟蚜的效果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07期
8 王伟;张礼生;陈红印;王娟;张洁;刘遥;;北京地区七星瓢虫滞育诱导的温光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年01期
9 王红托;张伟东;陈新中;郑建峰;苗麟;秦启联;;异色瓢虫规模化生产技术及瓢虫工厂的建立[J];应用昆虫学报;2012年06期
10 王伟;张礼生;陈红印;李玉艳;张洁;;瓢虫滞育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冰妍;黄建;傅建炜;钟伏弟;;利用甘薯粉虱饲养小黑瓢虫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金瑞;异色瓢虫幼虫人工饲料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方红联;深点食螨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控害效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赵富强;深点食螨瓢虫人工饲养和觅食行为学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645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4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