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RWEQ在河北坝上地区的验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6:19
【摘要】:河北坝上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带,属于典型生态脆弱区,也是京津冀风沙源区。种植业以传统耕作业为主,农田面积以大田块形式分布,尽管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京津风沙源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恢复,但农田与林草地分布割裂,林草地对农田保护有限;另一方面每年春季,气候干燥,大风日数多,同时农业耕作活动频繁;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结合,导致农田土壤风蚀严重,对区域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干扰,也对下风向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坝上区域农田风蚀预报监测,是当前区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引入RWEQ风蚀模型,对坝上地区潜在土壤风蚀量进行估算,并对其进行验证,以期尽早修订出一个适合河北坝上自然条件的RWEQ风蚀模型,为中国的风蚀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次风暴风蚀过程输沙通量的研究,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对比可以得出,在观测时间段内(10:10~15:10),RWEQ对距上风向(不可蚀边界)130m处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其他距离。预测值和实测值虽略有偏差,但预测和实测拟合较好,R~2的拟合度较高,基本都在0.8以上,d值都在0.6以上,个别时段达到了0.85以上,预测和实测风蚀通量总体相关性较好,比较充分地模拟了次风暴的风蚀过程。(2)对于次风暴风蚀事件输沙通量的研究,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对比可以得出,RWEQ对莜麦留茬地的预测效果要好于翻耕地,无论是翻耕地还是莜麦留茬地,Q(100)预测效果好于Q(50)。翻耕地Q(50)的预测效果好于莜麦留茬地Q(50),莜麦留茬地Q(100)的预测效果要好于翻耕地Q(100)。RWEQ模型对较小风蚀事件风沙通量的预测效果较差,对较大风蚀事件的预测效果较好。(3)对于时段尺度风蚀输沙通量的研究,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对比可以得出,RWEQ对翻耕地的预测效果要好于莜麦留茬地。翻耕地Q(50)的预测效果要好于翻耕地Q(100),莜麦留茬地Q(100)的预测效果好于莜麦留茬地Q(50)。翻耕地Q(50)的预测效果好于莜麦留茬地Q(50),翻耕地Q(100)的预测效果好于莜麦留茬地Q(100)。RWEQ模型对较小风蚀事件风沙通量的预测效果较好,对较大风蚀事件的预测效果较差。综上所述,RWEQ模型预测结果具有参考性,对河北坝上地区的风蚀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参数修订才能取得更精确的风蚀预报结果。
【图文】:

康保县,地理位置


2 验证区概况1 地理位置区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处于农牧交错中心地带,隶属于地理坐标为 N41°25′至 42°09′,E114°12′至 114°56′,是京津地[30]。该县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边是张北、沽源、尚义,县域80km,东西跨度约为62km,全县总面积为3365km2。距张家口市京市 260km。地理位置详见图 2.1。

野外观测,地理位置,康保县


本文以河北坝上翻耕地和莜麦留茬地两种地类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不同间尺度(次风暴风蚀过程—次风暴风蚀事件—时段风蚀)和距上风向(不可蚀界)不同距离的输沙通量,并根据 RWEQ 模型预测出距离上风向的输沙通量通过对比预测和实测值对 RWEQ 风蚀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分析 RWEQ 模型的测结果,,需要对某些参数进行修订,才能建立一个适合河北坝上自然条件RWEQ 土壤风蚀模型,为区域土壤风蚀的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2 研究方法3.2.1 样地选择本研究在康保县进行实地调查,为确保试验顺利进行,选取并租赁了两块合本次研究的试验农田。1 号观测点位于康保县满德堂乡六段村,中心地理坐为 N41°55′34.99″,E114°27′27.60″,2 号观测点位于康保县照阳河镇三义堂村1000 米处,中心地理坐标为 N42°6′18.43″,E114°35′13.74″。具体位置见图 3.1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P.Glazunov,V.M.Gendugov,N.Nurmukanova;土壤风蚀力学[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2 冬梅,赵士杰;我国农田土壤风蚀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4年04期

3 王淑琴 ,高秀芳;柠条对土壤风蚀水蚀的防护作用[J];现代农业;2005年07期

4 王升堂,程宏,赵延治;旱作农区土壤风蚀过程、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3期

5 刘汉涛;麻硕士;窦卫国;范贵生;赵满全;;国内外移动式风洞在土壤风蚀试验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年12期

6 马洁;徐静;;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7期

7 周小明;;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8 赵勇;裴源生;翟志杰;;分布式土壤风蚀模拟与应用[J];水利学报;2011年05期

9 范清成;王飞;穆兴民;刘振东;李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3期

10 张伟;岳德鹏;杨贵森;徐晓桃;李宁;殷建;;“3S”技术在我国土壤风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裴源生;翟志杰;;分布式土壤风蚀模拟与应用研究——以徒骇马颊河流域为例[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爱忠;黄高宝;;内陆河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岳耀杰;高路;张峰;赵金涛;;基于地面实测的土壤风蚀遥感定量反演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榆阳沙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铁军;荣浩;何京丽;刘艳萍;高永;;地质统计学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的计算方法探讨[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永来;麻硕士;陈智;;利用可移动式风洞测试植被盖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6 陈建强;赵满全;陈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刘目兴;;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综述及其在风蚀预报中的应用[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金莲;赵满全;;集沙仪的研究现状分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10 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王衡、聂建江;亚洲最大土壤风蚀风洞建成[N];人民日报;2003年

2 李峰 王进东;我省建成亚洲最大土壤风蚀风洞[N];甘肃日报;2003年

3 记者 马德明;我省首个风沙源治理水利科技支撑项目通过鉴定[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平;黄土高原不同防护类型农田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周建忠;土壤风蚀及保护性耕作减轻沙尘暴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海春兴;河北坝上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晓丽;阴山北麓土壤风蚀的影响因素及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臧英;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赵沛义;作物残茬生物篱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杨秀春;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悦超;内蒙古后山地区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土壤抗风蚀效应测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淮亮;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风蚀地表颗粒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10 陈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测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基于风蚀模型的河北省土壤风蚀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章;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土壤风蚀规律的~7Be示踪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周颖;新疆准东矿区土壤风蚀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4 司志民;分流对冲式多通道自动集沙仪的设计与试验[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5 邱冠军;豫东半湿润黄泛区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子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李超;土壤根系含量对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吴芳芳;基于模型的准东地区土壤风蚀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8 刘斌;基于RWEQ模型的天津近10年土壤风蚀量估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9 郭未旭;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壤风蚀研究及系统设计[D];山西大学;2017年

10 邢春燕;RWEQ在河北坝上地区的验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49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49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8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