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对免耕覆盖栽培及有机肥施用的响应
【图文】:
图3-2不同管理措施下团聚体有机碳富集程度逡逑Fig.邋3-2邋Soc邋enrichment邋of邋aggregates邋under邋diHerent邋management邋measures逡逑4耕作及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逡逑
4.1逦土壤AM真菌测序深度分析逡逑分别对两年OTU丰度矩阵中每个样本的序列总数在不同深度下随机抽样,以每个深度下抽逡逑取到的序列数及其对应的OTU数绘制稀疏曲线(图4-1)。两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免耕覆盖处逡逑理下所观测到的AM真菌物种数高于耕作处理;随样本序列数的增加,各处理所观测到的物种数逡逑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这表明取样基本合理,测序数量趋于饱和,测序结果能较充分发掘分析样品逡逑中的大部分AM真菌种类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345;S154.3;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红;丁志强;杨妮娜;姚宇卿;吕军杰;张洁;;双免耕覆盖对旱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2 魏永红;;秋洋芋免耕覆盖栽培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2期
3 盂国华;宁根生;;小麦免耕覆盖播种的优势、关键技术和机具[J];农业机械;2005年06期
4 徐友萍;免耕覆盖播种的技术要素与效益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5年02期
5 柴跃进;带状免耕覆盖播种机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4年02期
6 张晓霞;;机械化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效果显著[J];农业机械;2001年10期
7 张晓霞;机械化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效果显著[J];江苏农机与农艺;2001年06期
8 张晓霞;机械化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效果显著[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1年06期
9 刘亚佳,宋卫堂,封俊,顾世康,曾爱军;夏玉米免耕覆盖移栽机械化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00年05期
10 张正国;;地膜连续免耕覆盖栽培蔬菜好[J];四川农业科技;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巽浩;;讨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孕穗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波;翁荣林;周月明;叶国平;李巧珍;张桂芳;;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及桑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蚕桑分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1年
4 李友军;黄明;孙敬克;陈明灿;李春霞;姚育卿;;旱地保护性耕作的小麦生物学效应研究[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艳;刘海军;;三种农艺措施对土面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黄海琴;陈海波;陈凯;余长洪;胡均万;李就好;;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蔗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李友军;黄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季民;免耕覆盖播种让农民受益[N];农民日报;2001年
2 机信;河北小麦免耕覆盖播种示范[N];农民日报;2001年
3 张红菊;农民喜欢这堂农机课[N];科技日报;2004年
4 刘军;玉米免耕覆盖管理方法[N];农民日报;2005年
5 陈云芬 朱红业;云南引进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助力山区农业发展[N];农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云芬 通讯员 朱红业;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助山区农业发展[N];云南日报;2010年
7 金焰刚;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要点[N];北京科技报;2003年
8 东光县农林局 刘淑萍 班红卫;小麦沟播免耕覆盖[N];河北科技报;2003年
9 李鸣;夏玉米免耕覆盖管理方法[N];云南科技报;2005年
10 小林;免耕覆盖的穴播施肥机[N];农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宝林;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宇;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健波;耕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有机碳转化及水分利用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4 鲁向晖;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兴祥;一年两熟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志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对免耕覆盖栽培及有机肥施用的响应[D];宁夏大学;2019年
2 王小玲;免耕覆盖有机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9年
3 李贺;宁夏南部山区免耕覆盖栽培对冬麦及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8年
4 张乃旭;免耕及灌水量对玉米间作豌豆水分竞争互补的调控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5 杨慧;不同耕法和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根系的调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6 郭瑶;地膜玉米田免耕轮作小麦的水氮运筹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7 王巧梅;地膜玉米茬免耕轮作小麦的节水减排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8 孙强;免耕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土壤氮素和水分变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9 李卿沛;旱地马铃薯摆种的生态及产量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10 牛建刚;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1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8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