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定西地区腐烂茎线虫群体多样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发布时间:2020-06-03 12:10
【摘要】: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一种危害程度极大的的植物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澳洲、亚洲及非洲,很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我国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甘薯主产区造成毁灭性危害,严重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在甘肃,腐烂茎线虫是引起的麻口病是当归最重要的病害。近年来,又陆续有学者在马铃薯上发现腐烂茎线虫。腐烂茎线虫种群在寄生和致病性以及核糖体RNA的ITS区和28S D2-D3区都有差异,在形态特征值上不同种群间也有差异。在我国,针对腐烂茎线虫的研究多为甘薯上的群体,对当归群体的寄生和致病性及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甘肃定西地区当归腐烂茎线虫病进行调查,采样分离线虫后,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形态学研究,结合rDNA-ITS测序分析对在当归、党参和马铃薯等3种寄主植物上为害的9个茎线虫种群进行了形态鉴定和种内分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7年10月至11月,当归采收期内通过五点取样法对漳县、岷县和渭源县的11个村镇的30块归田的当归麻口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发现这11个村镇中以漳县金钟镇的寺身底村的病情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92.4%,病情指数87.25。而这11个乡镇的的平均发病率也高达62.52%,病情指数40.81。2.通过显微观察,对分离自当归、党参和马铃薯9个线虫种群进行形态鉴定和描述,将其主要特征值同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腐烂茎线虫群体进行对较。发现这9个群体同属于腐烂茎线虫,但来自不同寄主、不同地理的线虫群体间的多项形态测计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腐烂茎线虫种内不同群体在形态特征上无间断性,形态上不存在稳定分化,不能根据形态特征对腐烂茎线虫进行种下生理型划分。3.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收集的9个群体进行rDNA-ITS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以2个起绒草茎线虫的序列(DQ5209321.1、AY703063.1)作为外群,将供试的9个腐烂茎线虫群体的ITS序列在Blast中比较得到与其同源性较高的16个ITS序列,应用MEGA6软件通过UPGMA方法构建腐烂茎线虫ITS区的系统发育树图。通过发育树可见,来自漳县的党参群体ZXC和当归群体ZXA碱基序列一致,同源性为100%,并与已报道的中国甘薯上的A型群体(EF210366、EF088935、EF210372)的同源性较高,聚为一支。而来自岷县的当归群体MXA-2与党参群体MXC与来与在黄芪的F型(DQ471335)和甘薯上的F型群体(HQ235677)亲缘性较高聚为一支。黑龙江马铃薯上的群体HLS与中国发现的D型群体(EF208213)聚为一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来自渭源县会川的当归上的群体HCA和来自岷县当归上的群体MXA-1与美国马铃薯上C型群体具有较高的亲缘性,聚为一支。而陇西党参上的群体LXC与宕昌党参上的群体TCC亲缘性低且较已报道的各群体亲缘关系最远。4.选用了9个低毒药剂,应用直接触杀法开展室内药剂筛选,在不同浓度梯度下测定药剂对腐烂茎线虫的毒杀作用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以42%威百亩对腐烂茎线虫的毒杀效果最好,在作用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可达97.05%。其次为5%噻唑膦和41.2%路富达毒杀效果较好,分别在作用72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可达77.05%、61.93%,而其它药剂的校正死亡率均在30%以下,无明显毒杀效果。根据初步筛选的毒杀效果好的3种药剂做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及95%置信区间,发现在同一浓度下,3种药剂的毒力效果以5%噻唑膦毒力作用最好,其次为42%威百亩,41.2%路富达效果较差。
【图文】:

当归,线虫,症状,漳县


图 1 腐烂线虫为害当归的症状Fig.1 The symptoms infected by Ditylenchus destructor on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a: 0 级; b: 1 级; c: 2 级; d:3 级; 发病情况分析由腐烂茎线虫引起的当归麻口病发病情况见下表 2。在随机调查的 11 个乡镇的 3田中,感病田块达到 100%。从总体调查情况来看,岷县、漳县和渭源当归麻口病率在 18.54%~92.4%,病情指数 10.48~87.25。且在岷县、漳县、渭源县 11 个乡镇中最为严重的为漳县金钟镇的寺身底村,发病率高达 92.4%,病情指数 87.25。病情的为岷县秦许乡宁坝村,发病率为 18.54%,病情指数为 10.48。从发病率来看,发在 50%以上的有 8 个村,,70%以上的有 4 个村子。从病情指数来看病情,最为严重漳县的 2 个村,病情指数在 74.1 以上。其次为岷县的麻子川乡绿叶村与十里镇的

马铃薯,症状,线虫,黄褐色


图 2 腐烂线虫为害马铃薯的症状Fig. 2 The symptoms infected by Ditylenchus destructor on Codonopsis pilosulaa: 发病初期; b: 发病中期; c: 发病后期马铃薯时造成的症状为表皮纸化变薄,易与组织剥离(图 3-a,b),呈黄褐色。切开薯块,皮下薯肉有 2-5mm 不等的褐白相间糠腐(图织呈分界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3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霞霞;坚晋卓;徐鹏刚;刘永刚;李惠霞;;甘肃岷县当归茎线虫病发生情况调查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5年04期

2 王宏宝;赵桂东;李茹;熊战之;吴险平;;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块茎与甘薯块茎危害症状比较[J];广西农学报;2014年01期

3 顾志荣;师富贵;金岩;;当归麻口病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6期

4 原霁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12年09期

5 黄文坤;何旭峰;丁中;彭德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6 柳俊;;我国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年05期

7 王江岭;张建成;顾建锋;;单条线虫DNA提取方法[J];植物检疫;2011年02期

8 孙红梅;张本刚;;甘肃地区当归生长动态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7期

9 王爱玲;侯生英;彭德良;张贵;黄文坤;姚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在青海发生分布状况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10 郭全新;简恒;;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J];植物保护;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玉文;彭德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致病性和寄主抗性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新慧;当归连作障碍机制及其生物修复措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学周;当归成药期生长发育规律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先宝;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鉴定及分子检测[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4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94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