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降水和植被对红壤坡地干湿季土壤水分动态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6 18:01
【摘要】:红壤坡地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是重要的农林生产资源。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因水热季节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干湿季差异,是形成季节性干旱的重要原因。但是,人们未充分掌握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的干湿季动态分布规律,植被和降水对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的干湿季特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鄂南典型红壤缓坡地上,选择茶树、红叶石楠、无患子、油菜4个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对降雨、植被、土壤水分开展为期3年的定位高频监测,研究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储水的影响,植被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变化和剖面分布的影响,以及降雨和植被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坡地土壤储水量变化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大雨(日降雨25 mm)以上级别的降雨均能有效增加坡地土壤储水量。同种降雨量等级下,降雨强度成为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提升土壤含水量作用最大的降雨强度介于8~16mm/h之间。综合考虑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特征,将研究坡地的降雨类型划分为雨型Ⅰ(大雨量大雨强降雨)、雨型Ⅱ(中雨量中雨强降雨)、雨型Ⅲ(小-中雨量大-超大雨强降雨)和雨型Ⅳ(小雨量小雨强降雨)。从降雨场次来讲,雨型IV是研究坡地的主要降雨类型(占总降雨场次的74.5%),但是这种雨型对增加坡地土壤储水的作用最小;4种雨型增加坡地土壤储水量的作用表现为雨型Ⅰ雨型Ⅱ雨型Ⅲ雨型Ⅳ,不同降雨类型之间的坡地土壤储水量变化差异显著。(2)不同植被地块之间的水力性质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茶树地块在降雨时的渗透能力(表层)和在干旱时的持水能力都更强,其次是无患子和油菜地块,红叶石楠地块最差。茶树、红叶石楠、无患子、油菜的枯落物生物量分别为23.3 g/m~2、127.8 g/m~2、22.6 g/m~2、7.5 g/m~2,最大持水率分别达到枯落物自身干重的1.94倍、2.50倍、2.21倍、2.41倍,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13、3.00、0~1.50(落叶期11月~次年3月为0)、0~1.20(休闲期6月~10月为0)。土壤水力性质、植被冠层及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不同,是植被地块之间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动态及土壤水分剖面分布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3)植被地块之间的土壤水分剖面差异与不同植被的根系分布和根系吸水能力(根系耗水)密切相关。在根系剖面分布中,茶树根系集中在40 cm以上,油菜和无患子根系主要分布在60 cm以上,红叶石楠根系可以到达90 cm深度。红叶石楠属于深根系植被,总根长密度(RLD)峰值出现在40 cm深度,该植被地块不同深度的RLD明显高于其它植被地块的RLD。4种植被不同深度的根系耗水量与细根根长量呈正相关,根系耗水量在湿季整体表现为红叶石楠无患子油菜茶树,在干季干旱过程中表现为红叶石楠无患子茶树油菜(休闲期,有少量杂草生长)。(4)雨型(降雨量、雨强及降雨历时)、植被特征(冠层、枯枝落叶、根系)及土壤前期含水量综合影响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的响应深度和水文过程特征(侧向流和优先流的发生)。雨型Ⅰ、雨型Ⅱ和雨型Ⅲ都能引起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明显响应,但雨型Ⅳ多数情况下只引起土壤表层(如20 cm深度)水分发生变化。在同种雨型下,连续降雨比次降雨更能增加坡地的土壤储水量。总体上,4种雨型都有土壤侧向流发生,其中尤其以连续降雨或土壤前期含水量较高时更容易出现土壤侧向流;植被当中除了坡位最高的茶树地块没有发生侧向流之外,其它地块都有出现。优先流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雨强中,包括雨型Ⅰ和雨型Ⅲ;此外,根系通道也是优先流发生的重要条件,例如红叶石楠地块根系分布最深,可以达到90 cm深度,是所有地块中唯一在90 cm深度出现优先流的地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2.7
【图文】:

示意图,地理位置,卫星,潜在蒸发量


图 2-1 研究坡地地理位置及卫星示意图.2-1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atellite map of the study slope2 3 4 5 6 7 8 9 10 11 1月份气温 降雨量 潜在蒸发量30 年(1980~2010 年)月平均降雨量、月平均潜在蒸发量rage rainfall amount, potential evaporation and air temper

观测图,样地,土壤水分,胸径


茶树地块 红叶石楠地块 无患子地块 油菜地块图 2-3 研究样地的现场土壤水分观测图Fig.2-3 Study plots and soil moisture observation开展试验坡地的植被生长状况调查(2017 年 10 月 3 日和 2018 年 4 月 25 日调查),获取了株高、胸径、行株距、植被种植面积等基础指标(表 2-1)。植被株高、胸径等利用卷尺、胸径尺等仪器进行测量,叶面积指数采用植被冠层分析仪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绍忠,张富仓,梁银丽;玉米生长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方法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7年03期

2 卢宗凡;苏敏;李够霞;张俊峰;李明;冯宇;;黄土丘陵区川平地作物土壤水分动态[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6期

3 康绍忠;;旱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的初步研究[J];农业气象;1987年02期

4 戴秀章;梅曙光;李生宝;孙宝山;孙德祥;;宁夏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87年06期

5 刘养信;;旱作农业土壤水分动态分析[J];甘肃气象;1988年03期

6 刘子江,于淑萍;辽西褐土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土壤通报;1989年06期

7 周晋丕,李升翔;陇南浅山区旱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耕作施肥技术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89年09期

8 石玉杰,史竹叶,李玉山,吴乐民,徐航,赵青,李敏;石膏块电极在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中的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年01期

9 邱振英;杜茂国;何连鐾;;黑龙江省西部黑钙土融冻期的水分动态及其预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年02期

10 周有才,赵洪书;松嫩平原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土壤学报;197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琼;;内蒙古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杨泽龙;巴彦;侯琼;毕力格图;陈杰;白利云;郭文杰;;免耕种植中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鹤楼;丁烨毅;景元书;陈昆;蔡仕博;;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特征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C];2016年

4 王晓燕;郝振纯;王加虎;李丽;;湿润地区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分析[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5 李春华;崔一杰;公芙萍;郭翠荣;侯俊岭;;山西中北部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及对产量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C];2016年

6 杨民益;杜阿朋;王彦辉;;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7 姚淑霞;赵传成;张铜会;;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研究[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龚道枝;康绍忠;;考虑补偿效应的果树二维根系吸水模型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9 李新乐;侯向阳;穆怀彬;;不同降水年型灌溉模式对苜蓿草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黄志刚;欧阳志云;李锋瑞;郑华;王效科;王中建;;南方丘陵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叶冬梅;乌兰布和沙漠土壤水分动态和白刺群落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2 黄仲冬;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灌溉需水量随机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张北赢;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4 刘青柏;辽西低山丘陵缓坡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5 李红丽;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6 冯伟;毛乌素沙地东北缘土壤水分动态及深层渗漏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Shiva Kumar Jha;灌溉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8 王幼奇;陕北小流域植被耗水过程及环境因素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晓燕;大青山前山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和植被承载力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思远;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2 郭明先;降水和植被对红壤坡地干湿季土壤水分动态分布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3 李佳e

本文编号:2730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30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