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9:47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土壤结构性差,严重的水土流失与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该地区农作物产量。焚烧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生物炭添加土壤在有效改良土壤性能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潜力,有望为我国农作物秸秆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有效改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环境与人居环境。本文通过在试验小区中添加锯末和槐树皮两种类型生物炭,且分别添加1%、3%、5%三种不同的比例,通过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锯末生物炭和槐树皮生物炭添加处理均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其中5%槐树皮生物炭添加处理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达到7.83%。对于同一生物炭类型,添加比例越高土壤容重降低幅度越大;对于同一生物炭添加比例,不同类型的生物炭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锯末生物炭和槐树皮生物炭添加处理有效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其中5%槐树皮生物炭添加处理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达到19.38%。对于同一生物炭类型,生物炭添加比例越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幅度越大。锯末生物炭和槐树皮生物炭添加处理均有效降低土壤饱和导水率,其中5%槐树皮生物炭添加处理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效果最为显著,达到32.17%。对于同一生物炭类型,添加比例越大饱和导水率的降低幅度越大。土壤的含水量垂直分布受降水在土壤中入渗深度及大气蒸发的共同影响,在0-30厘米深度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加深,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增加,至30厘米处达最大值。锯末生物炭和槐树皮生物炭处理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有效改善土壤持水能力。两种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滞留含水率和土壤饱和含水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生物炭的添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持水性能。利用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在0.992-0.996,拟合效果较好,说明此模型适合对添加生物炭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锯末生物炭添加处理对土壤表层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平抑的作用,通过对比锯末生物炭添加处理与对照组的表层土壤温度,发现5%锯末生物炭处理对土壤表层温度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削峰填谷作用,同时通过对比锯末生物炭添加处理与对照组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发现锯末生物炭添加处理对表层土壤含水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并非正相关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茜;张洪培;沈玉芳;李世清;;生物炭对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6期

2 刘红杰;胡新;任德超;黄建英;葛君;张福绢;;生物炭对黄淮麦区土壤温度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年09期

3 房彬;李心清;赵斌;钟磊;;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8期

4 齐瑞鹏;张磊;颜永毫;文曼;郑纪勇;;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5 李飞跃;汪建飞;;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4期

6 王麒翔;范晓辉;王孟本;;近50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1年19期

7 高海英;何绪生;耿增超;佘雕;殷金岩;;生物炭及炭基氮肥对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4期

8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9 郭伟;陈红霞;张庆忠;王一丁;;华北高产农田施用生物质炭对耕层土壤总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原林虎;PHILIP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丹;生物炭对不同质地土壤结构及水力特征参数影响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2 王丹丹;半干旱区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文曼;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6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46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