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地膜覆盖和施肥条件下新添加秸秆碳腐解及在土壤团聚体中残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07:56
【摘要】: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秸秆碳等外源碳在土壤中固定的主要场所。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周转固定主要依赖于土壤微生物作用。目前,有关秸秆碳在农田土壤团聚体中的固定转移研究较多,然而,关于地膜覆盖(以下简称“覆膜”)和施肥条件下秸秆碳的腐解、微生物对秸秆碳的利用和秸秆碳在土壤团聚体中残留尚不太清楚。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通过向土壤添加~(13)C标记的玉米秸秆,测定土壤中来源于秸秆碳的含量及其团聚体中秸秆碳的含量,分析微生物对秸秆碳的利用,探讨覆膜和不同施肥条件下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腐解及其在土壤团聚体中的残留。本研究选择裸地(不覆膜)和覆膜条件下四种不同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中量氮肥(N2)、单施中量有机肥(M2)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M1N1)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膜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低于裸地条件下对应施肥处理,说明覆膜能够加速SOC分解。秸秆加入土壤180 d后,覆膜下CK、N2、M2和M1N1处理土壤中~(13)C-SOC含量分别为0.32 g kg~(-1)、0.29 g kg~(-1)、0.30 g kg~(-1)和0.29 g kg~(-1);裸地下对应处理土壤中~(13)C-SOC含量分别为0.35 g kg~(-1)、033 g kg~(-1)、0.31 g kg~(-1)和0.30 g kg~(-1)。不同覆膜和施肥条件下,SOC中来源于秸秆碳(~(13)C-SOC)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培养期间,覆膜土壤秸秆残留率低于裸地土壤。秸秆碳在CK处理土壤中残留率最高,裸地和覆膜土壤中平均分别为53.25%和48.02%;M1N1处理中最低裸地和覆膜土壤中平均分别为33.99%和28.95%。(2)添加秸秆使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增加,而MBC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M2和M1N1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MBC含量。同一施肥处理土壤MBC含量覆膜裸地。覆膜M2处理土壤MBC中来源于秸秆碳的(~(13)C-MBC)含量最高,平均为71.09 mg kg~(-1);裸地M1N1处理土壤~(13)C-MBC含量最高,平均为57.60 mg kg~(-1)。覆膜和裸地条件下CK处理~(13)C-MBC含量均最低,为29.88~41.56 mg kg~(-1)。培养180 d后,M2和M1N1处理土壤~(13)C-MBC含量显(P0.05)著高于N2和CK处理。(3)秸秆碳首先在0.25~1 mm团聚体中富集,分别占团聚体有机碳的3.64%~9.45%而2 mm和1~2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含量较低,占1.60%~3.03%。随培养时间延长0.25~1 mm和0.25 mm团聚体残留秸秆碳含量降低,而2 mm和1~2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含量随时间延长增加,说明小团聚体利于外源碳分解。覆膜0.25 mm团聚体残留秸秆碳含量在M2和M1N1处理中较高;0.25~1 mm团聚体残留秸秆碳含量在CK处理最高;1~2 mm团聚体残留秸秆碳含量在N2处理土壤中含量最高。裸地与覆膜相比,覆膜使土壤团聚体中秸秆碳含量降低。(4)覆膜和施肥使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随时间逐渐向大团聚体中转移。0.25~1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最高,是储存秸秆碳的主要粒级,1~2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最低。N2处理在覆膜条件下的0.25~1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显著(P0.05)低于对应裸地土壤。2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在M1N1处理土壤中最高;1~2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在N2处理中最高,团聚体所占百分数最大;0.25~1 mm和0.25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储量在CK处理中均最高。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秸秆碳0.25~1 mm团聚体中含量较高,是团聚体残留秸秆碳储量最高的粒级,对秸秆碳的富集和保护能力强。覆膜和施肥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种类,促进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腐解,减少土壤中秸秆碳残留量。因此,覆膜和施有机肥有利于秸秆碳的腐解,利于农业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41.4
【图文】:

有机碳含量,秸秆,覆膜,裸地


第三章 地膜覆盖和不同施肥条件下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腐解过程10.63%和 1.82%。覆膜条件下 CK、N2、M2 和 M1N1 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分别较裸地条件对应处理下降了 5.39%、0.67%、5.16%和 3.44%。培养 180 d时,裸地条件下 M1N1 和 M2 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高于 CK 和 N2 处理,且覆膜条件下 CK、N2、M2 和 M1N1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δ13C值,秸秆,有机碳,土壤有机碳


壤δ13C值受时间、施肥、覆膜及其它们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表3-1)。秸秆添加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δ13C 值随培养时间延长不断下降(图 3-2)。覆膜与否,CK、N2、M2和 M1M1 处理土壤有机碳δ13C 值在整个培养时期差异显著(P<0.05),并按照如下顺序递减:CK>N2>M2>M1N1,这与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不同。培养 180 d时,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δ13C 值趋于一致。整个培养时期,CK处理的土壤有机碳δ13C 值变化最大,裸地和覆膜下分别下降了 3.22‰和 3.11‰;M1N1处理的土壤有机碳δ13C 值变化最小,裸地和覆膜下分别下降了1.17‰和 0.71‰。同一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δ13C 值在培养的不同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δ13C 值与裸地相同,覆膜 CK、N2、M2和M1N1处理有机碳δ13C值分别较裸地条件降低42.24%、31.85%、33.37%和 25.41%。

秸秆,裸地,覆膜,碳含量


到极显著(P<0.001)(表 3-1)。整个培养时期,覆膜与否各处理土壤中13C-SOC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下降。CK 处理在整个培养时期覆膜下13C-SOC 含量显著低于裸地,且 CK 处理土壤13C-SOC 含量最高,为 0.32g kg-1~0.47gkg-1。N2处理覆膜下13C-SOC 含量在 120~180 d 之间下降较落地下快,且含量较裸地显著(P<0.05)降低。M2 处理覆膜下土壤在 60d时显著(P<0.05)低于裸地,60d~120d 下降较裸地快,120d~180 d 较裸地处理下降慢。M1N1 处理覆膜条件下相对 CK、N2 和 M2 处理下降缓慢,60 d和 120 d显著(P<0.05)低于裸地处理。整个培养时期各施肥处理间相比,CK和 N2 处理下降较快,M2和 M1N1下降较缓慢。培养 180 d后,裸地条件下 CK、N2、M2和 M1N1 处理13C-SOC 含量在整个培养时期分别为 0.35gkg-1、0.33 g kg-1、0.31 g kg-1和 0.30 g kg-1;覆膜条件下 CK、N2、M2 和 M1N1处理13C-SOC 含量在整个培养时期分别为 0.32 g kg-1、0.29 g kg-1、0.30 g kg-1和0.29 g kg-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刚;李凤民;;旱作地膜覆盖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氮循环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23期

2 陈轩敬;梁涛;赵亚南;张跃强;石孝均;;长期施肥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23期

3 唐海明;郭立君;肖小平;汤文光;孙继民;汪柯;李微艳;;长期施肥对大麦生育期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4 毛霞丽;陆扣萍;何丽芝;宋照亮;徐祖祥;杨文叶;徐进;王海龙;;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年04期

5 李文军;杨基峰;彭保发;崔京珍;;施肥对洞庭湖平原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6 张杰琼;方凤满;余健;江培龙;邓正伟;林跃胜;;淮南大通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3期

7 薄国栋;张继光;申国明;于会泳;高林;孙弋媛;王毅;周显升;张扬;刘明;;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4年03期

8 顾鑫;安婷婷;李双异;李慧;汪景宽;;δ~(13)C法研究秸秆添加对棕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9 刘希玉;王忠强;张心昱;徐丽丽;施瑶;孙晓敏;杨风亭;;施肥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6期

10 吕元春;薛丽佳;尹云锋;高人;马红亮;杨玉盛;;外源新碳在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J];土壤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鉴霖;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63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63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