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耕还林(草)生态造林工程实施对陕北黄土丘陵区脆弱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退耕后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互作效应及分异特征引发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是生态恢复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时空替代方法,选取恢复年限为17、27、42年的刺槐林(RP),恢复年限为27、42年的柠条林(CK),恢复年限为42年荒草地(AF),共六个植被恢复样地,并以邻近不施肥坡耕地(FL)为对照,研究退耕林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恢复年限及二者交互作用下土壤养分、植物碳氮磷及其计量比值、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丰度等因子变化和分异特征,探究土壤养分及其计量比值对植物碳氮磷及其计量比、土壤细菌丰度、土壤酶活性变化响应情况。研究结果对深入认知退耕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养分库的分异特征和交互作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为深刻揭示陕北典型流域人工林恢复功能、效应和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退耕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陕北退耕林地,与耕地相比,0~30cm剖面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增加;在0~10cm、10~20cm、20~30cm土层中,土壤全量养分含量表现为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在同种植被不同恢复年限间整体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相同恢复年限间有机碳、全氮、氮磷比、碳磷比表现为柠条最高,刺槐次之,草地最低;10~20cm、20~30cm土层SOC、TN、TP含量变化波动相对较小,0~10cm土层中SOC、TN、TP含量差异更显著(P0.05);(2)退耕林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变化特征土壤酶活性整体变化趋势为各植被类型高于耕地。除刺槐17a林地外,各植被类型不同恢复年限均显著(P0.05)高于耕地酶活性,四种酶中蔗糖酶活性不同土层间差异最显著;不同土层间整体变化趋势为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相同恢复年限间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酶活性,表现为草地最低,柠条略高,刺槐最高;0~10cm土层酶活性与10~20cm、20~30cm土层间差异均显著,10~20cm与20~30cm土层间各种酶活性差异显著性较弱;各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细菌丰度最高的门、纲、目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以及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各植被类型细菌β多样性与耕地存在明显差异,α多样性变化规律不明显。植被恢复过程,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进而调节土壤碳循环;(3)退耕林地植物养分变化特征不同植被类型叶片、林下草本、枯落物的碳(C)、氮(N)、磷(P)含量整体间差异不显著;同一植被类型中C、N、P含量总趋势表现为叶片高于林下草本,林下草本高于枯落物;林下草本碳氮比值(C/N)比值最高,枯落物次之,叶片最低;枯落物氮磷比值(N/P)比值高于叶片,叶片高于林下草本;碳磷比值(C/P)比值变化趋势与氮磷比值(N/P)比值相同,初步判定退耕林生长受磷素限制,林下草本生长受氮素限制。植被恢复起对植物养分平衡起调节作用;(4)退耕林地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各变量集与土壤养分及其计量特征均表现为0~10cm土层互作效应最明显;恢复年限、海拔高度、坡向、以及坡度等样地环境因子与全量养分含量整体呈正相关;植物养分及其计量特征土壤养分及其计量特征变异解释率中,相对其他指标,三层土壤中枯落物N/P与土壤养分及其计量特征变异解释率最高;土壤酶活性中脲酶与蔗糖酶两种酶活性对土壤养分及其计量比的影响最大;浮霉菌门、酸杆菌纲、iii1-15对0~10cm土层土壤养分及其计量特征相关性最强。综上所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得到提高;缓解植被生长过程磷素与氮素的限制;同时改善细菌群落结构与丰度,调节土壤碳循环,植物-土壤碳氮磷养分库间互作效应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4.4
【图文】:
8陕北典型退耕林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演变与分异特征壤养分特征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以及植物养分之间的互作关系,得出限制植物-微生物-土壤碳氮磷养分库平衡的因子,即初步阐明退耕林植被恢复过程植物-土壤养分分异特征变化规律。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9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材料2.1.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国家退耕还林示范县安塞县五里湾流域内(36°51' 21″~36°53' 32″N,109°18'45″t~109°22'17″E,图 2-1),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海拔 1364m,年均气温 8.9℃,年均降水量 535 mm,年际变化差异大。地形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抗侵蚀能力差。该区域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试验退耕还林,并以刺槐为主要乔木树种,柠条为主要灌木树种。经过多年的人工林草植被恢复建设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该地区土壤侵蚀,恢复生态效应明显(Ren et al. 2016),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淼华;吕茂奎;林伟盛;谢锦升;杨玉盛;;生态恢复对红壤侵蚀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年13期
2 邓欧平;李翰;熊雷;邓良基;周伟;贾凡凡;;秸秆、猪粪混施对麦田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8年01期
3 杨亚东;王志敏;曾昭海;;长期施肥和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年02期
4 王宝荣;杨佳佳;安韶山;张海鑫;白雪娟;;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年01期
5 贾凤安;刘晨;吕睿;常帆;;耕作年限对延安新造耕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7年10期
6 裴丙;朱龙飞;梁红艳;张军;杨喜田;孔玉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10期
7 张立欣;段玉玺;王博;王伟峰;李晓晶;刘矜杰;;库布齐沙漠不同人工固沙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12期
8 邱岭军;何宗明;胡欢甜;林宝平;林宇;汪凤林;林思祖;;滨海沙地不同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年03期
9 蒋永梅;师尚礼;田永亮;卢虎;李海云;李建宏;兰晓君;姚拓;;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10 陶冶;吴甘霖;刘耀斌;张元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典型灌木群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培宇;轮作条件下长期施肥对棕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逯军峰;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76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6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