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丽轮枝菌果胶裂解酶VdPEL1诱导植物免疫和致病性的功能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2.44
【图文】:
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的抗逆能力,在温度范围(-30-80℃)内均可以存活[13]。黄萎病作为一种单循环病害,感病植株残体及土壤中存活的微菌核是第二年黄萎病发生的侵染源(图 1.1)[14,15]。微菌核在适宜的萌发温度条件(最适温度: 25-30℃)下萌发,萌的微菌核从植物根毛或根尖部位侵入植物体内。当微菌核形成芽管或菌丝结构时,它可以延植物的维管束组织中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植物的蒸腾作用,作为向植物地上运输的动力,从根部扩展至植物的茎部和叶片,最终导致整株植物感病。感病植物的叶片逐化,脱落,植物枯萎,果实脱落,导致植物产量和质量下降。 随着感病植物逐渐死亡,寄生丽轮枝菌进入腐生阶段并在植物残体中产生新的微菌核。而这些新的微菌核从植物残体进入中休眠存活,作为第二年黄萎病的初始侵染源,进入第二个病害循环。
图 1.2 植物免疫系统的 Zigzag 模型Figure 1.2 A zigzag model illustrates the quantitative output of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PAMPs 或 MAMPs 的信号直接传至细胞内,因此需要与 RLKs 形成复合体域实现信号转导 [56, 57]。图 1.3 集中展示了目前被广泛研究的 PAMPs2 作为第一个被鉴定的植物模式识别受体(RLK),可以特异性地识别 fl2 基因的拟南芥中,flg22 不能被正确的识别以及激活拟南芥的免疫反应。 的受体,EF-TU 处理后的拟南芥 EFR 突变体植株不能产生 PTI 反应[46]。eceptor kinase 1)和 SOBIR1(SUPPRESSOR OF BIR1-1)是目前研究最为K1 作为植物免疫系统的中心调控者,与其他 PRRs 共同参与植物对 PAM例如 FLS2 和 FER 接收到 flg22 和 ET-TU 信号后,与 BAK1 形成复合体,[59]。拟南芥 RLP30 可以识别核盘菌 PAMPSCFE1,诱导乙烯的大量产生0]。番茄 RLP SlEix2 直接与木聚糖酶(EIX)互作,参与植物的抗病过程少胞内的激酶结构域,往往需要与 SOBIR1 形成复合体,完成对 PAMP一些 PAMPs 的过敏性坏死反应也依赖于 BAK1 和 SOBIR1,比如疫霉属灰霉菌 PAMPs BcSpl1, Bcxyl1 和 BcXYG1,大丽轮枝菌 PAMPs VdEG1[29, 51, 52, 64, 65]。
图 1.3 PRRs 和对应的 PAMPsFigure 1.3 Representative PRRs and their ligands物的 R 蛋白可以直接与 effectors 结合,例如稻瘟菌效应子 AvrPi-ta 可以直接与水稻 R 蛋白 互作,激活水稻 ETI 反应[67]。R 蛋白除了可以直接和 effector 互作外,R 蛋白也可以间接识ffector。例如丁香假单胞杆菌 efferctor AvrPphB 可以与植物 PBS1 蛋白酶直接互作,AvrPphB PBS1 的产物可被 R 蛋白 RPS5 识别,激活植物 ETI 反应[68]。相比 PTI 反应,ETI 反应更快烈,往往伴随着过敏性细胞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的产生[40]。.2.3 植物的系统诱导抗病性植物的系统诱导抗病性主要包括系统获得抗病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和诱统抗病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 [69, 70]。系统获得抗病性是指植物感知病原菌击,免疫信号由初始侵染点迅速传递到至整株植株,SAR 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免疫事件括 HR 反应、ROS 和胼胝质的积累、以及植物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等。诱导系统抗病性是指物根际周围的微生物诱导产生的系统抗病性。根据报道,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和木霉菌等均导 ISR。比于 ISR,SAR 诱发产生的抗病性更为持久,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作用显著[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以勤,王克荣,鞠里红,陆家云;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上的毒力测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N.A.Garas ,李玉奎;品种抗性与接种棉株中大丽轮枝菌的分布及与茎切面上单孢生长的关系[J];江西棉花;1988年01期
3 李玉奎;品种抗性与接种棉株中大丽轮枝菌的分布及与茎切面上单孢生长的关系(续上期)[J];江西棉花;1988年02期
4 章元寿;王建新;刘经芬;方中达;;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分离、提纯及生物测定[J];真菌学报;1989年02期
5 刘刚;;中科院在大丽轮枝菌侵染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09期
6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丽轮枝菌引发植物落叶的机制[J];蔬菜;2019年01期
7 刘刚;;中国农科院首次揭示大丽轮枝菌导致棉花落叶致病机理[J];农药市场信息;2019年03期
8 ;我国科学家揭示大丽轮枝菌寄主适应性的分子进化机制[J];蔬菜;2017年12期
9 黄薇;袁斌;万鹏;金利容;黄民松;;不同钾钠比的查氏培养基对大丽轮枝菌生物学性状及致病力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22期
10 郑庆伟;;郭惠珊课题组发现大丽轮枝菌核定位效应分子跨界调节植物免疫抗性[J];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惠珊;;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和棉花抗黄萎病应用研究[A];2016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2016年
2 张立英;黄国红;刘大群;;棉花大丽轮枝菌RAPD遗传多态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胡东芳;胡小平;;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表达谱特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姚传飞;梁曼;张昕;邓晟;戴亦军;林玲;;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5 李亚宁;魏艳敏;刘大群;杨文香;张汀;;棉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血清学检测——不同抗原的比较[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杰;章桂明;程颖慧;姜子德;;轮枝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贾芝琪;李颖章;;NO介导棉花悬浮细胞抗大丽轮枝菌毒素抗性反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曹雄;卜浩宇;赵君;;向日葵黄萎病的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秦光辉;罗志兵;周永洪;李玉杰;郭金龙;裴炎;;大丽轮枝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A];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郑晓华;李颖章;;棉花愈伤组织细胞对大丽轮枝菌毒素(VD-toxin)抗性反应的超微结构观察[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常理;棉花“癌症”或将攻克[N];经济日报;2019年
2 记者 沈慧;棉花“癌症”有望攻克[N];经济日报;2016年
3 柯学苑;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农民日报;2016年
4 记者 李大庆;基因调控技术抗黄萎病有了新途径[N];科技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群;钙依赖蛋白激酶和腺苷酸环化酶参与拟南芥响应大丽轮枝菌毒素诱导信号转导过程的实验证据[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刘实忠;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苏晓峰;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进行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4 柴友荣;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Latifur Rehman;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及FreB基因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6 齐希梁;棉花黄萎病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与Thit功能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7 魏锋;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定量流行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徐明;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分泌蛋白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肖红利;棉花组织诱导体系中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田李;大丽轮枝菌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及分泌蛋白初步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颖博;Nbnrp1蛋白介导大丽轮枝菌激发子PevD1诱导本生烟抗病性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杨远坤;大丽轮枝菌果胶裂解酶VdPEL1诱导植物免疫和致病性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崔丽芳;棉田大丽轮枝菌Vd076后代菌株的变异及其与寄主选择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喻秀秀;大丽轮枝菌的培养、遗传特性和致病力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刘轩;大丽轮枝菌VdSch9基因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6 胡广;miR319-MYB33-SPL9-DFR途径参与陆地棉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响应[D];吉首大学;2018年
7 原蕾;大丽轮枝菌毒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及VdWDR5B蛋白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庞叶洲;大丽轮枝菌侵染对茄子幼苗生理特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年
9 王杰;大丽轮枝菌VdDfs基因簇调控寄主落叶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10 赵晓军;向日葵和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交互侵染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6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