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薄膜和秸秆覆盖下旱地土壤碳氮动态及其模拟

发布时间:2020-08-08 01:01
【摘要】:通过4年八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田间试验研究了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不同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以及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和水分分布的影响,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长期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和作物产量的动态变化,为该地区选择合适的覆盖栽培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共设置秸秆覆盖(SM)、半膜覆盖(HFM)、全膜覆盖(FM),不覆盖(NM)等4种覆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旱作雨养条件下,NM处理SOC呈下降的趋势,且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SOC含量显著低于前两季作物收获后SOC含量(P0.05);TN基本保持稳定。SM处理SOC和TN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SOC含量显著高于前两季作物(P0.05)。HFM和FM处理SOC、TN含量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八季作物收获后NM处理SOC和TN平均值分别为8.91 g.kg~(-1)和0.99 g.kg~(-1),SM处理分别为9.03 g.kg~(-1)和1.03 g.kg~(-1),HFM处理分别为8.04 g.kg~(-1)和0.96 g.kg~(-1),FM处理分别为8.13 g.kg~(-1)和0.96 g.kg~(-1)。雨养条件下各处理SMBC、SMBN呈波动变化,NM处理SMBC含量均值最高(274.04 g.kg~(-1)),SM处理SMBN含量均值最高(24.46 g.kg~(-1))。2)旱作灌溉条件下,各处理SOC除最后一季显著下降外,基本保持稳定;HFM和FM处理TN整体呈下降趋势。八季作物收获后NM处理SOC和TN平均值分别为8.60 g.kg~(-1)和0.95 g.kg~(-1);SM处理最高,分别为9.50 g.kg~(-1)和1.10 g.kg~(-1);HFM处理分别为8.96 g.kg~(-1)和1.00 g.kg~(-1);FM处理分别为9.17 g.kg~(-1)和0.99 g.kg~(-1)。NM处理SMBC和SMBN含量的均值最高,分别为293.33 g.kg~(-1)和20.11 g.kg~(-1)。旱作灌溉条件下与雨养条件下覆盖处理的结果类似,均提高了土壤0-20 cm硝态氮和水分含量,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HFM和FM处理随着试验时间的进行,土壤TN、SMBC和SMBN含量逐渐降低。灌溉条件下,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旱作雨养。3)DNDC模型模拟雨养条件下不同覆盖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小麦玉米产量的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模拟值与实测值显著相关,模拟值和实测值的NRMSE基本在可接受范围,表明DNDC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作物产量模拟效果较好,其中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精度较高。通过模拟30年雨养旱作小麦-玉米轮作下长期覆盖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SM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逐渐上升然后保持稳定;FM处理土壤有机碳先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整体低于SM处理;HFM和NM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逐渐下降,但HFM处理略高于NM处理。模拟产量结果发现,小麦产量呈较大波动上升趋势;前期FM处理小麦产量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时间推移,SM处理小麦产量逐渐提高并高于其他处理;玉米产量波动较小且逐渐上升,前期各处理差异不大,后期SM处理要明显高于其他处理,NM处理最低。长期来看,SM处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是本区域小麦-玉米轮作下最为值得推荐和具可持续性的覆盖栽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S512.1;S513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雨养,土壤硝态氮,覆盖处理,硝态氮累积


图 3-1 雨养条件下不同覆盖处理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Figure 3-1 Distribution of Nitrate-Nitrogen in Soil Profiles on rainfed dryland underdifferent mulching treatments3.3.3.2 剖面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变化4 年不同处理八季作物收获后土壤 0-200 cm 硝态氮累积量见表 3-3。第一季作物收获后各处理土壤 0-20 cm 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FM>SM>NM,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0-10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SM>FM>NM,且 HFM 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0-10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FM>SM>NM。第二季作物收获后各处理土壤 0-2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FM>SM>NM,并且 HFM 与 FM 处理高于 SM 和 NM 处理(P<0.05);20-10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NM>FM>SM>HFM,NM 处理显著高于 SM 和 HFM 处理(P<0.05);10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NM>FM>SM,且 HFM 和 NM 处理显著高于 SM 处理(P<0.05),在 0-200 cm 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FM>NM>SM。第三季作物收获后各处理土壤 0-20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HFM>FM>SM>NM,但各处理没有差异性;20-10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 NM>FM>HFM>SM,NM 处理显著高于

土壤硝态氮,覆盖措施,剖面分布,累积量


图 4-1 灌溉条件下不同覆盖措施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Figure 4-1 Distribution of Nitrate-Nitrogen in Soil Profiles on Irrigation Condition under differentmulching treatments4.3.3.2 剖面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布灌溉条件下不同处理八季作物收获后 0-200 cm 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见表 4-3。第一季作物收获后各处理土壤 0-20 cm 和 20-10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无显著性差异。第二季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斌;周建斌;杨学云;艾娜;;栽培和施肥模式对黄土区旱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2期

2 李利利;王朝辉;王西娜;张文伟;李小涵;李生秀;;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2期

3 梁斌;周建斌;杨学云;艾娜;;不同培肥措施下种植制度及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2期

4 曾骏;郭天文;包兴国;王卓;孙建好;;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年02期

5 樊廷录;宋尚有;徐银萍;李兴茂;;旱地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6 王翔宇;丁国栋;尚润阳;马士龙;;秸秆、地膜覆盖控制农田土壤风蚀机理[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7 薛菁芳;高艳梅;汪景宽;;长期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年03期

8 黄高宝;李玲玲;张仁陟;蔡立群;KwongYin CHAN;;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5期

9 张丽华;宋长春;王德宣;徐小锋;;氮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6年02期

10 樊俊华;宋晓丽;郝建平;;渗水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理抗逆性及产量影响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丽芳;旱作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对不同覆盖与耕作措施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江琳琳;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杨长刚;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4 刘小娥;地膜覆盖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循环和肥料氮去向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5 郝卫平;干旱复水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补偿效应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赵海超;农作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7 关小康;黄土高原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水分消耗以及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8 丛日环;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碳氮相互作用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那守海;氮磷营养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调控[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84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84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f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