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赤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2.4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1 田间试验布设示意图Fig. 2-1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样品采集本研究当中,所有土壤实验样品均于2017 年及2018年采自湛江市农科所试验样地。试验地种植方式为上半年种植花生,下半年种植甘薯的轮作制度,所有试验小区统一肥与灌溉除草处理,为令实验测定的土壤数据不受季节变异及田间水分含量的影响,样和野外时间均在短期内进行,且经过雨后 2-3 天的晾晒,此时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接与田间含水量,对采集及测试的土样物理性质影响较小。土壤原状土壤采用五点混合采样法分别采集土壤耕作表层(0-10 cm)、耕作表下(10-20 cm)及耕作底层(20-30 cm)三个土层原状样品(采样时大致判断土壤田间水量,一般认为田间采样的最佳时期为手捏土壤能成团,平胸落下土壤自然散开),
4br土壤水分扩散率决定(0.5≤b≤π/4),一般采用 0.55(White and Sul表示稳定的液流;r 为管子的直径(本文为 1 mm);f 为土壤团聚聚体疏水性llmal 等(1989)的方法,用土壤对酒精(SEthanol)的吸着性与对水评价土壤的疏水性(Repellency),其计算公式如下: aterthanol1..95WESSR (2-2) 1.95 表示酒精和水的表面张力和粘滞系数的差异,用以消除液体性结果的影响。通过比较土壤对酒精和水的吸着性能的差异就可性能。疏水性指数 R 是一个比值,表示由于土壤的疏水作用而导的程度。Tillmal 等(1989)认为只有 R > 1.95 才表示该土壤具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巨智;闫飞燕;程伟东;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刘永红;王兵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2 聂良鹏;郭利伟;牛海燕;魏杰;李增嘉;宁堂原;;轮耕对小麦 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03期
3 王新兵;侯海鹏;周宝元;孙雪芳;马玮;赵明;;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J];作物学报;2014年12期
4 刘宝臣;唐黔;张晨富;杨柏;潘宗源;;有机质污染下红黏土物理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分析[J];路基工程;2014年03期
5 张斌;许玉芝;李娜;乔云发;江恒;韩晓增;;土壤团聚结构变化的关键控制过程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4年02期
6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田云龙;;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7 田慎重;王瑜;李娜;宁堂原;王丙文;赵红香;李增嘉;;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22期
8 闫靖华;张凤华;谭斌;杨海昌;;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3年06期
9 窦森;郝翔翔;;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10 樊廷录;王淑英;周广业;丁宁平;;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缓;褐土容重、紧实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2 华忠光;红壤团聚体力稳性特征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成毅;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姚军;黄土坡耕地土壤抗剪强度与侵蚀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史晓梅;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陈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6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0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