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青田稻-鱼共生模式优化-水稻栽培密度对稻、鱼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8 06:02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作物栽培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水产复合生产体系(Integrated agri-aquaculture system,IAAS),利用改造后的稻田进行种养殖活动,使之形成稻-鱼共生系统。通过稻-鱼共生互利,可以在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前提下,生产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从而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为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水平和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位于浙江省青田县的传统的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始于唐景云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原生态的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确立为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GIAHS)试点保护项目,该系统倡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即允许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和优化,基于该理念,为了提高其生产效益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该模式更好地传承和保留,经科学研究后对其进行合理优化是可行也是必要的。目前对这种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调查层面,关于该模式水稻密度的报道较少,已报道的研究评价了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的稻鱼产量,而对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的稻鱼生长、鱼营养价值和土壤肥力的定量等研究鲜见,这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栽培密度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从稻、鱼(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和土壤养分的角度,跟踪观察了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的生长、茎秆性状和产量,比较了不同水稻密度下田鱼的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探索了不同水稻密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综合评价不同的水稻栽培密度,探寻最佳值。试验设置3个密度处理组,以水稻栽培株行距来调控: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分别记作高、中和低密度,每组设3个平行,栽插方式均为单穴双株。水稻移栽20天后按9000尾/hm~2的密度投放田鱼,规格50 g/尾,大小均匀。田鱼投放3天后开始投喂饲料,日投喂量为田鱼体重的2~5%,分早晚两次投喂,并根据田鱼生长和摄食情况同步增加饲料投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高密度组水稻产量最高,低密度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低密度组成穗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基于水稻生长和生产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低密度(4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节约劳动成本。2.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SR)无显著差异。田鱼的营养价值总体较高,其中粗脂肪(crude fat,CF)、粗蛋白(crude protein,CP)、氨基酸(amino acid,AA)和脂肪酸(fatty acid,FA)的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均未产生显著差异。水稻高、中、低密度下鱼肉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含量分别为(37.35±1.07)%、(37.35±0.27)%、(32.20±1.29)%;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中、高密度处理组的EAA总量、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略高于低密度组。中、低密度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略高于高密度组。3.调查区域稻田土壤的pH变幅为5.50~6.13,呈弱酸性;土壤养分(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水稻生长均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且在拔节期-抽穗期达到最低值,但在水稻收割前的成熟期均能恢复至不低于初始的较高水平,表明田鱼的活动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根据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与水稻产量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壤pH和速效钾;相比于含量丰富的全氮、有效磷和有机质,轻度缺乏的速效钾和较低的pH限制了水稻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综合来看,在本季运用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进行种养殖的试验中,最优的水稻密度为30 cm×30 cm。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64.2;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马林;;对水稻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种子科技;2019年18期

2 何元龙;;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历史的探讨[J];古今农业;2019年01期

3 刘丽;;浅谈提高大洼地区水稻产量主要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3期

4 张慧;王志学;;水稻本田栽培两病一虫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9年13期

5 岳杨;初秀成;赵剑锋;邱献锟;赵卫东;由志强;赵基洪;;水稻栽培方式演变与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1期

6 金鑫;;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2期

7 林桂芬;;浅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7期

8 谭光华;;论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家参谋;2018年07期

9 关晓雪;董立;孙淼淼;辛鑫;;庄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0期

10 李成江;;水稻防灾减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旭华;;广东水稻栽培学科发展探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3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锦华;税静;干友民;成平;;四川主要水稻栽培品种稻草青贮适宜性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邵士梅;侯丹平;袁莹;刘梦竹;张耗;;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C];2019年

6 邵士梅;马丙菊;常雨晴;景文疆;侯丹平;赵步洪;张耗;;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C];2019年

7 石学贵;;良种推广对姚安县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贡献[A];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二:农业[C];2018年

8 王新其;甘俊彦;朱敏;赵志鹏;李茂柏;周德平;曹黎明;;上海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A];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7年

9 杨建昌;;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新热点:新型植物激素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作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0 张守军;;水稻栽培直播技术要点[A];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闯垒 闻世宇 耿丽雪 孙春雷 张鹭;校企合作开创水稻生产新纪元[N];北大荒日报;2019年

2 俞慧友;海水稻引误解 科普宣传要防浮夸风[N];科技日报;2018年

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邹应斌 黄敏;杂交水稻栽培“印刷术”省种节本(上)[N];湖南科技报;2019年

4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邹应斌 黄敏;杂交水稻栽培“印刷术”省种节本(下)[N];湖南科技报;201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海水稻”,效益如何未可知?[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王方 通讯员 许天颖;水稻栽培也有科学“营养餐”[N];中国科学报;2018年

7 通讯员 裴晓红 本报记者 周静 徐梅;贵州加快现代水稻产业体系构建[N];贵州日报;2018年

8 启明;“海水稻”是用海水种吗[N];上海科技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孙庆 张宣;“海水稻”在争议中前行[N];新华日报;2018年

10 本报记者 王拓;水稻吃上“营养餐”,亩产最高1.2吨[N];新华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奇;水稻OsZTL1和OsZTL2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2 杨晓龙;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3 侯文峰;氮钾配施提高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4 周永进;温度与氮肥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王昊;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及遗传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6 张新疆;石灰性土壤上不同氮素形态对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的生理效应[D];石河子大学;2019年

7 马晓玲;γ-氨基丁酸(GABA)缓解水稻铵毒害现象及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海斌;田间水稻化感抑草作用形成的分子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岳二魁;水稻miR529a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10 董瑜皎;覆膜综合栽培技术对西南丘陵区水稻产量、土壤水热过程和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惠艳;不同Wx近等基因系水稻籽粒灌浆生长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D];扬州大学;2019年

2 蒋秋情;水稻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耐盐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9年

3 徐田;两种土壤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4 王琛;分蘖期淹涝胁迫对水稻形态、生理、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5 王旭明;盐胁迫下4个基因型水稻耐盐生理效应分析[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6 田景仁;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沈阳地区孕穗开花期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7 李美玲;不同旋耕深度及肥密处理下水稻氮肥利用率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

8 房晟琦;水稻催芽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9年

9 周琼;基于机器视觉和高光谱的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10 陈悦;水稻转录因子OsWRKY68蛋白质的表达特征及其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7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07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9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