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区粉尘释放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425.55;S152
【部分图文】:
论文 干旱半干旱区粉尘释第一章 绪论和意义地球系统模式中的重要子过程,大气中的矿物气气溶胶中的占比为 20%~50%(Tegen and 统中多个主要系统与过程均有复杂的相互作用(Miller and Tegen, 1998; Tegen et al., 2002; Jic06; Cwiertny et al., 2008; Huneeus et al., 2011; C 2014)。
我国甘肃、新疆等地的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雪山与周边盆地组成,其中有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等,具有广袤的荒漠生态系统与稀疏镶嵌其中的绿洲生态系统共存的典型地理特征(图1-2)。这些地区的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降水径流所夹带而下的大量沙质沉积,为其周边的盆地带来了丰富的松散沙物质,所形成的沉积层厚度一般可达数百米(王涛,2003),主要为沙土与沙壤土等土壤类型,极易受风力侵蚀,其中以风沙运动为主要形式。同时,这些融水与径流也
图 1-3 风沙输运过程中沙尘颗粒的主要运动形式动态释放过程与风沙运动演变规律具有密切的联系(滕震基性的工作,Bagnold(1941)在野外观测和风洞实验的为蠕移、跃移和悬移三种形式(图 1-3)。蠕移即为沙粒在动的运动形态;跃移是沙粒在风力或降落颗粒冲击作用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平;;声音[J];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06期
2 邹维;卢刚;;论干旱半干旱区土壤侵蚀类型分析与划分问题[J];中国水利;2015年20期
3 李妮亚;;纪念国际干旱半干旱区研究中心成立25周年暨专题讨论会将举行[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1年04期
4 黄建平;季明霞;刘玉芝;张镭;龚道溢;;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1期
5 吴见;刘民士;李伟涛;;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盖度信息提取技术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6 李飞;赵军;赵传燕;张小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J];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7 任志远;许更新;左晓明;沈洪霞;杨治国;;干旱半干旱区新疆杨地膜覆盖育苗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5期
8 韩丽娜;;改进的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区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7年05期
9 陶亚玲;;干旱半干旱区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对比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2006年12期
10 管晓丹;马洁茹;黄建平;黄瑞新;张镭;马柱国;;海洋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韵;于海鹏;黄建平;张强;杨宾;张萌;;全球增暖2℃和1.5℃情景下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干湿响应[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重大气象干旱成因、物理机制、监测预测与影响论文集[C];2017年
2 杨文斌;王涛;冯伟;姚冬梅;李卫;;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A];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吕昌河;;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脆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4 赵萍;何俊彦;赵功强;王秉龙;;宁夏干旱半干旱区苜蓿引种试验报告[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3苜蓿栽培、加工与利用[C];2003年
5 吴燕锋;章光新;巴特尔·巴克;;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北疆近50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A];水科学前沿与中国水问题对策——第十三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5年
6 李振朝;;CoLM陆面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与改进[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杨扬;;陆面过程模式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的适用性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6年
8 程相坤;程航;孙国武;;亚非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特征分析[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其影响与对策[C];2016年
9 刘俊;;CMIP5模式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C];2015年
10 冉津江;;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乐 记者 朱彤;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储量[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王钰 焦玉海;携手描绘干旱半干旱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蓝图[N];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
3 记者 周静;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主题论坛召开[N];贵州日报;2016年
4 ;中外嘉宾共商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N];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
5 记者 宋喜群 通讯员 刘晓倩;气候变暖将使全球干旱区面积加速扩张[N];光明日报;2015年
6 本报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于仕琪;研究干旱气候变化,是情怀更是责任[N];中国气象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王硕;共建共享 科学修复 走向干旱半干旱治理新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6年
8 记者 焦玉海 王钰;加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合作[N];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
9 杜英 邸金;气候变暖或让发展中国家更穷[N];科技日报;2015年
10 记者 赖敏 倪永强 通讯员 倾继祖;气象部门主持参与四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N];中国气象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顿洪超;干旱半干旱区粉尘释放过程的建模与仿真[D];兰州大学;2019年
2 李潇;中国北方季节性连旱的特征及成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石育中;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干旱脆弱性及农户适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4 苑广辉;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5 赵艳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对干湿变化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6 李小雁;干旱半干旱过渡带雨水集流实验与微型生态集雨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0年
7 陈峰;中纬度中国—塔吉克斯坦东西向树轮气候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宋闪闪;西藏干旱半干旱区丛藓科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杨启东;干旱半干旱区两种典型下垫面的陆面过程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胡有宁;延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华;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D];广西大学;2018年
2 王国强;1961-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育期干旱演变特征及风险区划[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冯冬蕾;东北地区干旱特征及典型干旱过程成因分析[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黄绍琳;干旱诱导沙柳和柠条幼苗死亡的生理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杨舒畅;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内蒙古地区干旱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6 崔振;四种干旱半干旱区适生灌木对几种典型重金属的耐受积累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7 柴荣繁;中国干旱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原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8 丁小俊;利用树轮资料的EOF迭代方案重建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1500年来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张明;干旱半干旱区平原水库附近土壤水盐动态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10 景丞;中国连片特困区干旱灾害影响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2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1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