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稻体系中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机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153.6;S511
【部分图文】:
第 1 章 绪论s,水稻根细胞内形成的 DMA 被转运输出蛋白运输到细胞外螯合 Fe(Ⅲ),OM1(Nozoye 等,2011)和 OsTOM2(Nozoye 等,2015)是两个已被鉴定的铁载出蛋白。根细胞外形成的 Fe(Ⅲ)-PS 螯合物通过 YSL(yellow-stripe1-like)家族进入植物根表皮细胞,水稻根中已鉴定出的运输 Fe(Ⅲ)-PS 螯合物的 YSL 家白有 OsYSL15(Lee 等,2009a)和 OsYSL16(Kakei 等,2012)等蛋白。水稻分S 的活性在一天中波动很大,Ueno 等(2009)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研究发现分泌主要受温度控制,一般中午的分泌量最多,且水稻分泌 PS 的能力弱于,燕麦等禾本科植物,这可能是水稻在石灰土壤中易缺铁的原因之一(石灰的高 pH 值会降低铁活性)。
第 1 章 绪论族的 IRT1 蛋白对籽粒铁积累发挥重要作用,表示铁也以近的研究显示,OsFRDL1 基因也与籽粒铁的运输有关。个节,穗以及旗叶中表达水平高。OsFDL1主要位于节的伴酸将质外体中的铁运输至花粉,种子等水稻生殖器官中(Y铁蛋白(ITP)是一类可以高效储存铁的植物蛋白,一个 ITP水稻籽粒中 ITP 含量很低,只有 0.04μg/g,这成为水稻籽粒一。超表达 ITP 合成基因 Osfer2 可以将水稻籽粒中的 IT含量分别提高 2.09 和 1.37 倍(Paul 等,2012)。
定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a)和平衡分馏(b)机制示意图(Wiederhoinetic Fractionation (a) and Equilibrium Fractionation (b) of S(Wiederhold, 2015)位素方法的应用需要依托精准的测定方法。铁同位素值定得到的,最初是采用热电离质谱仪法(Thermal io,TIMS),此方法的外部测量精度只有 0.6‰,这一测分馏效应小的体系中的应用。目前,铁同位素值得测定 子 体 质 谱 仪 法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 MC-ICP-MS) , 其 测 量 精 度 已 经 由 最 初 的 0.1r 等,2000; Dauphas 等,2009; He 等,2015)。测量精稳定同位素方法在天体化学、地球化学、表生环境等领以多价态、多形态存在的元素,可以广泛参与各个生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芳柏;李勇珠;;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年06期
2 刘莹;;华裔千人学者鲍惠铭应用统计力学研究三同位素分馏[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5期
3 李津;朱祥坤;唐索寒;;低温环境下铜同位素分馏的若干重要过程[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4 熊志方;胡超涌;黄俊华;谢树成;甘义群;;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及其地学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2期
5 李延河;丁悌平;;非质量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应用[J];地质论评;2002年S1期
6 魏春生,郑永飞,赵子福,傅斌;中酸性硅酸盐熔体-水体系氢同位素分馏的压力效应[J];地球化学;2001年02期
7 方涛;硅烷氢同位素分馏的理论计算[J];矿物岩石;1997年01期
8 郑永飞;钙钛矿的氧同位素分馏[J];科学通报;1994年19期
9 郑永飞;;稳定同位素地质温度计[J];西北地质;1987年02期
10 郑斯成,徐晓梅,郑淑蕙;云母、闪石类矿物脱羟过程中Fe~(2+)的氧化和氢同位素分馏性质的探讨[J];地球化学;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宁;刘耘;;晶格空位扩散同位素分馏效应计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徐文坡;朱建明;谭德灿;Thomas M.Johnson;秦海波;;氧化铝吸附硒氧离子过程中的硒同位素分馏[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六)——专题69: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进展、专题7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71:花岗岩—从纳米到岩基[C];2016年
3 原杰;刘耘;;基于统计力学的固体同位素分馏计算方法概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莎;刘耘;;核体积效应对重元素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5 李雪芳;刘耘;;热梯度下硅酸盐熔体同位素分馏理论及计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刘耘;;一种新的固体同位素分馏计算方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刘茜;魏海珍;陆建军;蒋少涌;马晶;;磷灰石与流体间挥发分氯同位素分馏和指示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8 温汉捷;胡瑞忠;樊海峰;杨光树;畅斌;张羽旭;;黑色岩系中硒同位素分馏及示踪意义初步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宇红;刘耘;;硅酸盐熔体和铁熔体间的C同位素分馏[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0 吕逸文;刘盛遨;朱建明;;多金属富集的黑色页岩风化过程中铜、锌同位素分馏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5)[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陶韬;月球起源于45亿年前的“大碰撞”[N];江苏科技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辉;多组分气体在页岩中的吸附竞争效应及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孙爱德;硼氯同位素化学及其同位素分馏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4年
3 徐芬;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中稳定铬同位素分馏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李吉君;天然气生成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5 李津;低温条件下过渡族元素同位素分馏及其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6 杨卫君;土壤微生物及小型动物与有机物料分解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夏莹;岩浆演化过程中Fe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实验制约岩浆—热液间Cu同位素分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刘盛遨;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成因及高温镁同位素分馏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刘运德;Fenton-like反应降解三氯乙稀的碳氯同位素分馏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10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晗;植物硅同位素分馏特性及土壤类型对其影响[D];浙江大学;2019年
2 李勇珠;土壤—水稻体系中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年
3 宋亚辉;第一性原理计算橄榄石和上地幔矿物间钙同位素分馏的成分效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陈丽娟;镁在低温地表和高温地幔下的同位素分馏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赵伟强;Sporosarcina sp. DSK25在不同生长压力条件下在脂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氢同位素分馏[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6 杜德宏;高硅火成岩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7 王晓;高温岩浆热液体系钼同位素分馏效应及成因意义[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褚慧敏;低温等离子体作用下臭氧产生过程稳定氧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模型计算[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徐泽民;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微生物降解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陈沙;Zn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地幔交代过程中Zn同位素分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25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2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