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05:43
   土壤侵蚀对陆地碳固存和释放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妨碍了人们科学评估土壤在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潜力。揭示坡面侵蚀-沉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理,对于评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潜力、正确评价土壤侵蚀环境效应和全球碳预算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有机碳水平(C1、C2、C3、C4、C5)坡面为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土壤温湿度及土壤CO_2通量,结合土壤样品分析,研究了水力侵蚀影响下坡面土壤理化属性和有机碳的存在状态,辨析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多因素影响方式和程度,明确了侵蚀坡面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降雨侵蚀改变了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理化属性,导致坡面不同部位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异质性,分异程度与坡面有机碳水平相关。侵蚀区表层(0-10cm)土壤容重小于沉积区,且坡面有机碳水平越高容重越小,通气性越好,沉积区则无明显规律。0.25mm的团聚体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侵蚀区大于沉积区。低碳水平下,沉积区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大于侵蚀区,高碳水平下侵蚀区水稳性团聚体MWD大于沉积区。沉积区较侵蚀区温度低、湿度大。雨季前至雨季末,侵蚀-沉积区土壤温度差减小,有机碳水平越高差异减小幅度越大;侵蚀-沉积区土壤湿度的差异也与有机碳水平有关,当有机碳水平较低时(C1-C3),差异幅度增加,有机碳水平较高时(C4-C5),差异减小。此外,当坡面土壤有机碳水平较低时(C1-C3),侵蚀-沉积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当有机碳水平较高时(C4-C5)则差异相对明显,沉积区较侵蚀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28.6%~37.5%。2、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对有机碳水平、土壤温湿度等因素的响应敏感性不同。雨季末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雨季前提高91.1%~286.8%,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坡面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大于侵蚀区,且随着土壤有机碳水平升高,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增大,空间分异加剧。雨季前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雨季末侵蚀区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沉积区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原因主要是不同因素的限制性转换。坡面轻组碳含量主要受有机碳水平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其分配比例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侵蚀和沉积区轻组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分别能解释其58.9%和86.9%的变异,而轻组碳的分配比例则对季节变化的反应较敏感,分别能解释41.2%和35.3%的变异性。3、侵蚀坡面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主要与有机碳水平、土壤温度和湿度相关。不同有机碳水平下坡面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侵蚀季大于非侵蚀季,高碳水平大于低碳水平,沉积区侵蚀区。土壤水热双因子模型能解释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呼吸变异的44.3%~73.9%,且土壤有机碳水平越高模型解释度越大,因而当土壤有机碳水平较高时,土壤呼吸速率受土壤水热因子的影响程度增大,土壤呼吸的水热双因子模型准确度提高。相比对照区而言,坡面沉积区土壤碳排放量增加,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侵蚀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与坡面有机碳水平相关,碳水平越低或越高时(C1或C5),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在C2-C4中等水平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4、侵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不同因素对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侵蚀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主要受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解释度达88.9%。沉积区主要受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容重(通气性)的影响,解释度分别为56.1%和41.7%。侵蚀坡面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有机碳水平的影响,能解释其变异的66.4%,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分别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7.2%和0.3%。与微生物量碳性质相比,侵蚀引起的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更为重要。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157.1;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2 徐均华;黄国强;菅攀峰;胡庆辉;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18年02期

3 黄锦学;熊德成;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杨玉盛;;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5 马昕昕;;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7 邓飘云;陈建国;闫文德;;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8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王欣;常伟东;;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东波;陈丽;;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3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5年

5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义亮;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黄金权;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4 魏宗强;城市封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5 张勇;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6 黄晓磊;稻麦轮作系统中弱晶质氧化铁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8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9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0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梦娇;半干旱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延安大学;2019年

2 覃乾;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杨轩;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生产力及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戴银月;黄土丘陵沟壑区撂荒草地土壤固碳能力与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5 张锐;土壤有机碳Vis-NIR光谱信号挖掘及其预测精度提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永慧;华北潮土不同地力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7 张美玲;西南沿边南卡江支流土壤有机碳格局及其影响因子[D];云南大学;2017年

8 刘梅;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空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9 房君佳;铅锌尾矿砂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交互关系[D];西南大学;2018年

10 曾文铉;黄土高原典型森林中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微生物生长策略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5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25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