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地表甲虫多样性及边缘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15:24
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富县境内,是子午岭山系植被资源及动植物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对维护陕西、甘肃等地区的生态平衡、调节区域气候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调查研究该保护区地表甲虫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本实验于2017年5-9月,利用巴氏罐诱法和网捕法,对该保护区5种森林类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同时选取了该保护区3种边缘类型进行边缘效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森林类型中,共采集到地表甲虫标本7260头,分属于25科90属110种。科的水平上,步甲科、叶甲科和瓢虫科为该保护区地表甲虫中的优势类群,共占个体总数的68.98%。其次拟步甲科、金龟科和鳃金龟科、天牛科、芫菁科、丽金龟科和象甲科。物种水平上,赤背梳爪步甲、普通暗步甲和杨叶甲的个体数量占个体总数的百分比均大于10%,为该保护区地表甲虫中的优势种。2.地表甲虫在不同森林类型中的群落多样性与数量分布不同。地表甲虫的个体数量与物种数在5种林型中按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辽东栎林、油松林、落叶阔叶灌丛的顺序依次降低;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排列顺序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辽东栎林油松林落叶阔叶灌丛;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辽东栎林油松林;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落叶阔叶灌丛油松林辽东栎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这种差异与各生境内复杂的环境特征有关,同时还受到人为管理活动的影响。3.从不同森林类型中采集到的地表甲虫的时间动态来看,5月和8月是地表甲虫发生和活动的高峰期。各月地表甲虫的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5月和8月最高,6月较低,7月逐渐升高,9月最低,且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均匀度指数各月间的差异较小,且8月最高,表现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且分布相对均匀,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种优势科中步甲科的盛发期在5月和8月,叶甲科7月和8月的个体数量较高,瓢虫科5月物种最丰富。4.对不同月份和不同森林类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进行相似性分析得出,5月和8月地表甲虫的群落组成相似性最高,为0.805,而5月与9月地表甲虫的物种相似性系数值最低,为0.493,其余各月为中等相似;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地表甲虫的共有种为84种,群落相似性最高,为0.824,而落叶阔叶灌丛与针阔混交林和辽东栎林间的相似性系数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562和0.536;其余各森林类型间的相似系数值在0.6-0.8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相似性。5.对3种边缘类型进行边缘效应分析发现,阔叶林-针叶林边缘和农田-草地边缘的E_(H')值大于1,E_C值小于1,呈正的边缘效应作用,表现出边缘比相邻生境内部地表甲虫的种类更丰富,多样性也更高,但农田-草地边缘的E_(H')值略大于1,而E_C值非常接近1,表明该边缘的正效应较弱。而针阔混交林-灌丛边缘的E_(H')值小于1,E_C值大于1,呈负的边缘效应作用。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8.7
【部分图文】:
相邻陷阱间的间隔大于 5 m,每相邻样方间的间隔大于 300 m。(2)边缘效应研究取样方法选取保护区典型的阔叶林-针叶林边缘、针阔混交林-灌丛边缘、农田-草地边缘 3 种边缘地带进行地表甲虫边缘效应的调查研究。边缘效应的研究方法参考 Meiners 和 Pickett[89]及 Heli l 等[90],设计样点时,在与边缘垂直方向上设置 5 条样带,样带间隔为 10-20 m,每条样带以边缘为中心,以每隔 25 m 的距离设置样点,向相邻生境内部延伸 100 m,这样每条样带包含边缘及相邻生境的 9 个样点。每个样点内以每隔 1 m 的距离均匀埋置 5 个诱杯,呈直线排列并平行于边缘,具体取样方法见图 2-1(示两条样带)。同时为研究地表甲虫分布与植被特征之间的关系,统一在调查中期(2017年 7 月)调查记录各样带(以样点中央为中心,直径 2 m 范围内)的植被种类、密度、盖度和凋落物厚度等特征。
- 15 -图 3-2 不同林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数与科数Fig.3-2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familie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内植被组成多样、群落结构复杂,两林型因子(光照、土壤、水分等)处于较高水平且差异较小,因此林内地表长与栖息环境良好,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辽东栎林是保护区主要的森一,其群落类型稳定,相比人为干扰下形成的相对较稳定的人工油松林类型在植被的组成与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油松林中油松占较大的,混生有少量辽东栎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枯枝落叶层多覆盖有松针,
图 3-1 不同林型中地表甲虫的个体数量Fig.3-1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in different forest typ图 3-2 不同林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数与科数Fig.3-2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familie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8.7
【部分图文】:
相邻陷阱间的间隔大于 5 m,每相邻样方间的间隔大于 300 m。(2)边缘效应研究取样方法选取保护区典型的阔叶林-针叶林边缘、针阔混交林-灌丛边缘、农田-草地边缘 3 种边缘地带进行地表甲虫边缘效应的调查研究。边缘效应的研究方法参考 Meiners 和 Pickett[89]及 Heli l 等[90],设计样点时,在与边缘垂直方向上设置 5 条样带,样带间隔为 10-20 m,每条样带以边缘为中心,以每隔 25 m 的距离设置样点,向相邻生境内部延伸 100 m,这样每条样带包含边缘及相邻生境的 9 个样点。每个样点内以每隔 1 m 的距离均匀埋置 5 个诱杯,呈直线排列并平行于边缘,具体取样方法见图 2-1(示两条样带)。同时为研究地表甲虫分布与植被特征之间的关系,统一在调查中期(2017年 7 月)调查记录各样带(以样点中央为中心,直径 2 m 范围内)的植被种类、密度、盖度和凋落物厚度等特征。
- 15 -图 3-2 不同林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数与科数Fig.3-2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familie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内植被组成多样、群落结构复杂,两林型因子(光照、土壤、水分等)处于较高水平且差异较小,因此林内地表长与栖息环境良好,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辽东栎林是保护区主要的森一,其群落类型稳定,相比人为干扰下形成的相对较稳定的人工油松林类型在植被的组成与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油松林中油松占较大的,混生有少量辽东栎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枯枝落叶层多覆盖有松针,
图 3-1 不同林型中地表甲虫的个体数量Fig.3-1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in different forest typ图 3-2 不同林型中地表甲虫的物种数与科数Fig.3-2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families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科;;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模型[J];科技展望;2015年23期
2 杭佳;石云;刘文惠;贺达汉;;宁夏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生境地表甲虫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4年04期
3 范玮熠;王孝安;郭华;王世雄;段仁燕;;陕西子午岭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4 李医民;李鑫;华静;;基于复杂网络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4年06期
5 顾伟;马玲;刘哲强;焦s
本文编号:2825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2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