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预估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3;S423
【部分图文】:
3.2.1山东省干旱时间特征示例??基于气象数据计算得到的SPEI值,整理出1960-2015年山东省发生不同等级干旱??的次数的时间变化图(图3-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1964年、1985年和2003年其??余年份的干旱发生总次数均己超过30次,干旱灾害发生普遍。而1960年到2015年的??干旱发生次数的整体有轻微上升的趋势。以年代际干旱发生均次来分析,60年代和70??年代总的干旱发生均次为48.4次和44.1次;80年代及之后的发生干旱均次都大于50??次,分别为:57.8次、55次、55.1次和62.67次。80年代后干旱发生明显增多,干旱??形势越发严峻。而在干旱类型分布中,轻度干旱发生次数占比最高(51%),中等干旱占??36%,严重干旱占10%,极端干旱发生次数最少(3%),越严重的干旱发生的次数越少。??其中,轻度干旱的年代际发生次数从60年代开始增多在8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又下??降;中等干旱则是80年代、90年代以及2010年到2015的均次都超过了?20次;严重??干旱的年代均次变化从60年代3.1次先减少到70年代的2.7次,70年代后就持续上??升到2010年-2015年均次己达10次;极端干旱的变化类似于严重干旱
3.2.2黄淮海干旱时间特征及分析??基于SPEI的计算结果,得到黄淮海夏玉米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站次比的时间??变化图3-3。其中,a图中轻度干旱的站次比除了?1960年、1962年、1973年和1998??年,其余年份站次比均高于10%,?1999年站次比最大为20%,平均站次比达到13.97%;??b图中等干旱平均站次比为10.06%,其中,1962年站次比最小仅为4.75%,1965年、??1966年、1968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13年站次比均大于15%;?c图中严??重干旱1970年、1984年和2004年站次比最少为0.32%,?2001年站次比最大为13.29%,??平均站次比达到3.87%;?d图的极端平均干旱站次比仅为0.65%,?1960年-2015年56??年中有21年极端干旱站次比为0,即未发生极端干旱的年份占到近一半,主要分布于??70年代、90年代和20世纪10年代。从年代际的平均站次比分析,轻度干旱的站次比??变化由60年代先下降到70年代再上升直至90年代达到顶峰,又再次下降;中等干旱??则是从60年代的11.71%站次比减少到80年代的8.35%
a、b、c、d分别为轻度干旱、中等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图3-3黄淮海夏玉米生育期内干旱发生站次比的时间变化??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总的干旱发生站次比随时间变化由图3-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站次比的范围在14.24%-49.05%之间,代表黄淮海区域干旱发生的面积占比??还是较高的,平均达到了?28.56%,也就是代表超过了?1/4的区域是常年会发生千旱灾??害的,干旱区域大使得更多的夏玉米受到干旱的影响。从年代际变化来看,站次比由??60年代的30.6%降到70年代的25.28%再上升至90年代的31.74%,最后下降到28.64%。??总体来说,整个黄淮海地区在60年代和90年代发生干旱的站次比较大,代表着该时??间段内的干旱发生范围广,但从变化趋势来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莺;沙莎;王素萍;王劲松;姚玉璧;;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评估[J];草业学报;2015年05期
2 杜灵通;宋乃平;王磊;南岭;;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近50年来的干旱变化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15年02期
3 韩兰英;张强;姚玉璧;李忆平;贾建英;王静;;近6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与成因[J];地理学报;2014年05期
4 杨晓静;左德鹏;徐宗学;;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云南省近55年旱涝演变特征[J];资源科学;2014年03期
5 王莺;王劲松;姚玉璧;;甘肃省河东地区气象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沙漠;2014年04期
6 姚玉璧;李耀辉;石界;王莺;王劲松;丁文魁;杨金虎;;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2期
7 徐建文;居辉;刘勤;杨建莹;;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8 李红英;张晓煜;袁海燕;段晓凤;;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析[J];中国沙漠;2013年03期
9 陈幸荣;张志华;蔡怡;;近百年气候变化及可能的自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海洋预报;2013年01期
10 卢洪健;莫兴国;胡实;;华北平原1960-2009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亚南;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范丽军;统计降尺度方法的研究及其对中国未来区域气候情景的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侯满平;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武英娇;基于SPEI的中国东部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海表温度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徐建文;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熊光洁;近50年中国西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郑慧;黄淮海地区平原林业产业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王素艳;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8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3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