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格局变化及耦合特征

发布时间:2020-10-16 05:52
   耕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最为基本的资源和条件,具有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使得人多地少的现状成为基本国情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的减少将成为长期的发展趋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下,利用现有耕地实现粮食增产的方法值得高度关注。研究表明,耕地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利用已经成为保障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有效途径。耕地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利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了解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和规模化程度空间格局,探究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在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因地制宜的挖掘耕地潜力,提高不同区域耕地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2000年和2010年县级农业统计数据、GlobeLand30-Cropland数据集等多元信息构建耕地集约化利用与规模化的评价模型,分别在县级尺度、省级尺度和农业分区尺度上绘制2000年和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上两化空间分布及10年变化程度;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在省级尺度上定量分析了两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耦合模型(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耦合相对发展度),探究两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构建不同的协调发展模式。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东部地区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高,西北、西南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粮食主产区耕地集约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耕地集约化利用呈现了一定的空间聚集程度,表现为西部低值聚集而东部高值聚集。10年间,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耕地集约化利用的提高。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东南沿海地区集约化利用程度降低。(2)南方地区耕地规模化程度较低,北方耕地规模化程度较高。粮食主产区规模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规模化利用程度存在南北空间聚集情况。10年间,由于农业土地整治项目的发展,南方地区规模化程度略有提高,北方出现下降,尤其是内蒙古、山西地区下降较为明显。此外,粮食主产区耕地规模化程度较为稳定,没有出现较大的耕地破碎化现象。(3)耕地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协调性较好的县域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或传统农业发达区,而西北,西南部分区域集约化利用与规模化利用耦合协调性较差。由相对协调度可以看出,南方地区主要以集约化发展超前为主,北方以规模化发展超前为主。由于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协调度的不同,全国所有县域被分为7类不同的耦合模式。我国两化耦合模式中,第十类“初级协调集约化发展滞后型”和第十五类“中级协调规模化发展滞后型”县域个数最多,其中第十类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另外南方地区也有零散的分布,十年间县域个数逐渐增多,出现聚集的情况;第十五类则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十年间空间聚集性降低,出现分散的情况。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211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本文技术路线图

界面图,数据预处理,界面,不同对象


图 2.1 基于 Python 数据预处理界面Fig.2.1 Preprocessing interface based on Python.2.2 集约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反映了利用数学方法对不同对象进行描述比较的过程,它可以非主观的表征评价

分布情况,分布情况


耕地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亚捷;叶回春;张世文;郧文聚;黄元仿;;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2 唐华俊;吴文斌;余强毅;夏天;杨鹏;李正国;;农业土地系统研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3 李志鹏;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谭杰扬;杨鹏;;水稻空间分布遥感提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6期

4 朱会义;孙明慧;;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工作重点[J];地理学报;2014年09期

5 王国刚;刘彦随;陈秧分;;中国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态势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4年07期

6 陈军;陈晋;廖安平;曹鑫;陈利军;陈学泓;彭舒;韩刚;张宏伟;何超英;武昊;陆苗;;全球30m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总体技术[J];测绘学报;2014年06期

7 白志远;陈英;谢保鹏;吴玮;;ARCGIS支持下的景观细碎化与耕地利用效率关系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8 赵晓丽;张增祥;汪潇;左丽君;刘斌;易玲;徐进勇;温庆可;;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9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年01期

10 邓楚雄;谢炳庚;李晓青;刘利科;向云波;;基于投影寻踪法的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地理研究;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强毅;基于农户决策的农业土地系统变化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韩玉;黄淮海平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2 何文斯;1980-2010中国耕地复种时空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刘吉羽;基于GlobeLand30的我国西北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席娟;基于GIS的湖北省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石劲松;退耕还林背景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尚慧;丘陵区耕地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7 崔亚锋;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2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42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