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临夏考勒剖面黄土粒度变化特征及古环境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08:01
   第四纪黄土沉积物分布广泛,能详细记录全球性与区域性环境演变过程。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长序列黄土剖面相对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较少,以往多使用较为基础的粒度参数与粒径含量指标,端元粒度端元方法在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长序列剖面上尚未使用。本文以临夏地区考勒剖面的粒度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计算各粒度参数的基础上,使用端元分解的方法,分析剖面粒度端元组分变化特征;结合区域内环境变化情况,初步分析了剖面上记录的古环境演变特征。使用谢帕德分类法对考勒剖面进行碎屑沉积物分类,沉积物类型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粒度整体偏粗。剖面标准偏差黄土层为2.74,古土壤层为2.78,各层位介于2~4之间,分选效果差。偏度均值为-0.79,黄土层为-0.87,古土壤层为-0.69,各层位值介于-0.33~-1.50,粒度曲线均呈负偏分布。峰度均值为3.34,黄土层为3.50,古土壤层为3.15,各层均位于2.75~4.50之间,沉积物分布较为分散,曲线呈现宽而矮的形态。黄土粒度经参数化端元方法分解为两端元,EM1平均粒径为12.95μm,分布较广,峰值较低,可能是常态存在、长期存在的高空气流搬运,可能指示了西风的变化情况。EM2平均粒径为43.43μm,分布较为集中,粒径较粗,可能主要由冬季风携带沉积。按剖面上的四次砾石事件,将剖面气候变化分为4个阶段:(1)1.5~1.2 Ma,大致对应黄土层L14及以下层位,粒度曲线显示该阶段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末期砂粒含量突然增多,可能记录了一次洪水事件,此后气候由寒冷干燥快速转向温暖湿润。(2)1.2~0.8 Ma,大致对应L14-L8层位,粒度曲线记录的古土壤层S13、S11、S8存在次级波动,端元曲线在这阶段波动较大,气候状况可能不太稳定,西风与冬季风变化较大。(3)0.8~0.15 Ma,大致对应L8~L2层位,中段S5由三条古土壤层累积而成,中间夹有短层黄土。EM1的减小幅度在这一阶段有所减缓,红度值增加,可能反映了古土壤发育程度变高。(4)0.15Ma~,大致对应S1以来层位,包括末次间冰期与冰期。古土壤层S1发育程度在剖面上最高,EM1含量减小速度较快。剖面1.5Ma以来环境变化主要受西风和冬季风控制。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532;S152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古环境演变,黄土粒度,兰州大学


技术路线图

粉尘沉积,兰州市,盆地,剖面


研究剖面位置图

序列图,序列图,层位,剖面


图 2-2 剖面层位序列图Fig2-2 The layer sequence of Kaole Profile考勒剖面上黄土-古土壤层位颜色分层明显,且基本上呈水平分布。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剖面上 S0 阶段天然缺失。根据野外剖面测量、颜色分层,我们对考勒剖面自顶部向下各层位进行简要的描述:0-18.4m:颜色较浅,含有白色碳酸钙结核,中间夹有两至三层 20~30cm 左右厚度的碳酸钙斑点层,该层应为黄土层 L1L1;18.4-22.5m:颜色逐渐变深,该部分颜色整体较深,较红,手感偏粘。底部约有 50cm 左右的碳酸盐白色斑点层,密度较高,质地较硬,达到中等强度。该层应为古土壤层 Sm;22.5-31.2m:颜色较浅、均一,土壤发育程度较弱,颗粒较粗,该层应为黄土层 L1L2;31.2-41.3m:粘土含量大增,与上层颜色明显不同,呈现剖面上最红的颜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越“拼命”越“幸运”——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J];科学中国人;2017年26期

2 史威;张蕾;;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孙金华;倪深海;颜志俊;;人类活动对太湖地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4 伍永秋,唐海萍,王平;环境演变信息的管理与应用[J];第四纪研究;2000年03期

5 秦作栋;;试论第四纪东亚自然环境演变的个性[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6 许清海,吴忱,袁文英;晚更新世末期石家庄地区自然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年01期

7 吴忱,何乃华,许清海,赵明轩;古运粮河的形成与石家庄地区地理环境演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8 吴玉书,赵娴,刘都义;深圳福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1期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简介(7)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J];地球科学进展;1989年02期

10 张兰生;以农牧交错带及沿海地区为重点开展我国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代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陇西盆地东南隅新近纪沉积与环境演变[D];兰州大学;2006年

2 何多兴;江北砾岩沉积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付顺;古蜀区域环境演变与古蜀文化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颜永豪;黄土高原南部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侵蚀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5 王珊珊;珠江三角洲和近岸河口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过仲阳;环境演变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婷;黄、东海木质素沉积记录及其在陆源有机物示踪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彭廷江;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物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环境演变[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临夏考勒剖面黄土粒度变化特征及古环境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赖海成;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冲积扇地貌结构与环境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3 关友义;内蒙古浩来呼热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4 郑丽;上海沿海地区水环境演变及城市化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华艳;近2.5ka来博斯腾湖流域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汤文坤;7ka以来海南双池玛珥湖气候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

8 程高云;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演变及可视化动态模拟[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9 徐时强;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江南;内蒙古乌苏浪子湖18ka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844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44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