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盐碱胁迫对土壤氮素转化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学位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154.3
【部分图文】:
尿素施用量明显高于硫酸铵土壤硝化速率(林兴军等, 2015)。通过培养实验发现,不同耕作方式培养前三周氮素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逐渐变平(余泺等, 2010)。长期施肥会刺激中性和碱性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活动和数量,并提高硝化速率(王敬等, 2016)。目前学者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速率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盐碱类型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土的主要类型,研究不同盐碱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影响,以阐明不同盐碱胁迫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为干旱区农业发展提供依据。3.1 土壤无机氮在培养的 4 周时间内,NaCl 胁迫条件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范围为 50-150 mg·kg-1(图 3-1)。C2 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培养结束时(第 28 天),C2 无机氮量较C1 和 CK 显著增加 36.61%和 9.87%。Na2SO4胁迫条件下无机氮含量及变化趋势与 NaCl胁迫近似。培养结束时,土壤无机氮量表现为 S2 显著高于 S1 和 CK,但 S1 与 CK 间无显著差异。NaHCO3碱胁迫氮素无机氮含量范围在 50-120 mg·kg-1之间,培养一周后不同碱度下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培养第 28 天,A2 无机氮量显著高于 A1 和 CK。
不同盐碱胁迫对土壤氮素转化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3.2 土壤矿化作用特征3.2.1 土壤氮素矿化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NaCl、Na2SO4和 NaHCO3碱胁迫处理土壤氮素矿化量呈上升趋势(图 3-2)。培养后 28 天 C1、C2 处理氮素矿化量较 CK 显著增加。Na2SO4胁迫条件下,培养后 28 天 S1、S2 处理氮素矿化量与 CK 无显著差异。NaHCO3碱胁迫培养后 28 天 A1、A2 氮素矿化量较 CK 显著增加。
升趋势(图 3-2)。培养后 28 天 C1、C2 处理氮素矿化量较 CK 显著增加。Na2SO4胁迫条件下,培养后 28 天 S1、S2 处理氮素矿化量与 CK 无显著差异。NaHCO3碱胁迫培养后 28 天 A1、A2 氮素矿化量较 CK 显著增加。图 3-2 盐碱胁迫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Fig.3-2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under saline-alkali stress3.2.2 土壤氮素矿化率不同盐碱胁迫对土壤氮素矿化率影响如图 3-3 所示。NaCl 胁迫条件氮素矿化率的变化表现为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加,而 Na2SO4胁迫和 NaHCO3碱胁迫条件下氮素矿化率在培养后 14d 比较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刚;李凤民;;旱作地膜覆盖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氮循环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23期
2 林兴军;陈鹏;孙燕;黄丽芳;董云萍;;不同氮肥对咖啡园砖红壤硝化作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5年11期
3 郑智;刘琛;傅庆林;郭彬;林义成;丁能飞;;盐分和水分对滨海盐土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5年02期
4 李娟;韩霁昌;张扬;程科;;高光谱遥感技术在作物营养监测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24期
5 张苗苗;王伯仁;李冬初;贺纪正;张丽梅;;长期施加氮肥及氧化钙调节对酸性土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19期
6 吴凤芝;李敏;曹鹏;马亚飞;王丽丽;;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0期
7 赵彤;蒋跃利;闫浩;黄懿梅;;土壤氨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8 贺纪正;张丽梅;;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微生物过程及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01期
9 谷洪彪;姜纪沂;;土壤盐碱化的灾害学定义及其风险评价体系[J];灾害学;2013年01期
10 李建国;濮励杰;朱明;张润森;;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J];地理学报;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诗敏;淡水养殖池塘环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丽娟;咸水滴灌对棉田土壤硝化关键微生物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山楠;京郊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利用与损失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萃;密云水库库滨区土壤和底泥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4 郑莹莹;干湿交替对土壤氮素转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3年
5 周凯;陆地棉耐盐相关基因(GhPTAC、GhGnT)克隆及其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62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6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