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沟壑区瓦背形坡面侵蚀发育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9:21
   瓦背形坡面在黄土丘陵区普遍存在,该地形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耕地质量。该特殊地貌发生侵蚀过程中侵蚀物质、能量及形态是如何演变如何分布等科学问题还亟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瓦背形坡面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降雨和构建实体模型的条件下采用照片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瓦背形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侵蚀方式的比例、侵蚀贡献率及时空分布;量化了坡面沟道发育过程中各侵蚀形态指标的时空变化;探究了形态指标与产流产沙量及流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整个浅沟系统侵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沟槽深度为10-30 cm,此阶段实测沟槽平均深度的变化范围为29.3-28.4 cm;第二阶段,沟槽深度为30-50 cm,此阶段实测沟槽平均深度的变化范围为31.6-39 cm。将浅沟沟槽内的侵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下切侵蚀速率沟壁扩张速率溯源侵蚀速率;第二阶段(中期),沟壁扩张速率下切侵蚀速率溯源侵蚀速率;第三阶段(后期),下切侵蚀速率溯源侵蚀速率沟壁扩张速率。(2)沟道密度和沟道割裂度均随降雨场次的增加而增大。沟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51-1.96,沟道割裂度的变化范围为0.08-0.27。斜坡段宽深比大于3,陡坡宽深比小于1。表明斜坡段侧蚀大于下切侵蚀,陡坡段与之相反。(3)对比计算侵蚀量与实测侵蚀量,第一次计算误差最大为22.75%,后六次误差均小于10%,前五场降雨误差为正值,后三场为负值。因此,照片三维重建技术可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4)在8场降雨中,沟蚀对总侵蚀的贡献率为72.87%;浅沟侵蚀对总沟蚀的贡献率随降雨场次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为49.39%。沟槽侵蚀沟的平面面积对侵蚀沟总面积的贡献率为44.68%。(5)侵蚀形态特征指标与平均产流量可拟合为二次函数,判定系数分别为0.941和0.988,沟密度和沟道割裂度可以与平均产沙量很好的拟合为三次函数,判定系数分别为0.955和0.976。平均流速与侵蚀形态特征指标及含沙量均为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分别为0.707、0.731和0.71。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157.1
【部分图文】:

瓦背,浅沟,黄土高原,坡面


土壤越来越贫瘠,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制约当地经济发赵永国 1989;唐克丽等 1987;Zheng et al. 2005;郑粉莉和张成娥 2002;Xu et a6)。因此,对浅沟侵蚀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对坡耕地改良和治理对策的研究和制定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还能够为浅沟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和提供理论基础。由于浅沟侵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浅沟侵蚀过程的研年来都是学者和政府关注的重要科学命题,并且近年来对其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包括,浅沟侵蚀量、侵蚀速率、浅沟侵蚀对流域土壤流失的贡献率、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浅沟发生的地形临界条件、发育机理及防治措施等(张科 1991b;程宏等 2006;龚家国等 2010;胡刚等 2004;王文龙等 2003;张永光2008)。但是,近年来,对浅沟形态的量化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长宽深的简单的量尚且缺乏普适性的量化指标,且对沟蚀过程中沟溯源侵蚀、沟壁崩塌和沟底下切的定量表达还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瓦背形坡面相对于直型坡来说更加复杂,的侵蚀方式相互交织,瞬时演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近年来对浅沟系统部分的侵蚀贡献量的研究并不多见,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实体模型,喷头


图 2-1 实体模型Fig.2-1 Physical model of slope system图 2-2 瓦背形横剖面图Fig. 2-2 Ephemeral gully system cross section模拟降雨装置制备及降雨试验设计。本研究采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由三组喷头、水管、水泵、支架组成,三组喷头为侧喷式喷头,设取对喷的形式。根据依据黄土高原侵蚀性降雨标准(周佩华和王占降雨强度为 90 mm/h。安装前,进行多次降雨试验来率定雨强,确和距离,设置喷头距地面 15 米。安装好降雨设备之后,试验之前进定降雨均匀度达到 80%以上。降雨采取间歇式降雨模式,降雨场次-2 为模拟降雨的各参数的具体情况。 模拟降雨事件期间降雨参数及每次降雨事件结束后 0-20cm 土层含水量Parameters of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simulated storm events and the soil mois

黄土丘陵沟壑区瓦背形坡面侵蚀发育过程研究


流速测量仪器—蠕动泵Fig.2-3Velocimeter-peristalticpump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英, 赵廷宁;坡面侵蚀研究现状及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 张进伟;王颖;程文;陈建峰;;黄土坡面侵蚀试验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7年04期

3 姚冲;查瑞波;黄少燕;陈世发;白永会;常松涛;张婧;毛兰花;;模拟降雨条件下第四纪红黏土坡面侵蚀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18年03期

4 甄斌;;草被覆盖对坡面侵蚀形态与产沙过程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3年09期

5 徐为群,倪晋仁,徐海鹏, 金德生;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实验研究Ⅰ.产流产沙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1995年03期

6 王莎;王占礼;马春艳;;黄河班多水电站荒草地坡面侵蚀过程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2年11期

7 肖培青;郑粉莉;汪晓勇;姚文艺;;黄土坡面侵蚀方式演变与侵蚀产沙过程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1期

8 王贵平;细沟侵蚀研究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1998年08期

9 吴永;何思明;李新坡;;降雨作用下坡面侵蚀的水动力机理[J];生态环境;2008年06期

10 郭太龙;卓慕宁;李定强;蔡庆;谢真越;廖义善;胡建;;华南红壤坡面侵蚀水动力学机制试验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冠华;茵陈蒿群落分布格局对坡面侵蚀及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杨明义;多核素复合示踪定量研究坡面侵蚀过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闫峰陵;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徐勤学;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华;植被护坡根系固土及坡面侵蚀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艾宁;陕北黄土区坡面产流条件及林草改土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慧莉;黄土丘陵沟壑区瓦背形坡面侵蚀发育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祎帆;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的黄河下游河岸坡面侵蚀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3 郭伟;湿润速率和表土团聚体粒径对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曹明雷;股流作用下铁矿砂坡面侵蚀特征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肖培青;上方来水来沙对坡面侵蚀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武秀荣;片沙覆盖黄土区沙土二元结构坡面侵蚀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先舟;降雨-径流作用下红壤坡面侵蚀特征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申震洲;REE示踪坡面侵蚀演变过程及不同下垫面撂荒地的减沙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其东;降雨条件下砒砂岩坡面侵蚀规律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马春艳;黄河班多水电站工程区主要地类坡面侵蚀动力学过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8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78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