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0 23:39
目前农田水土流失、缺水干旱和生态环境退化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当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正日益加剧。其中保护性耕作是以减轻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为目标,不仅可以强化土壤有机质积累、调节土壤水热,而且还能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根系活力。同时间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光、温、水等养分资源,从而提高资源和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进而再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尤其是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的间套作效应十分明显,作物间可以相互促进、共生。本研究将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技术集成到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中,以期实现资源减投和循环利用,并充分利用种间互作效应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为建立适用于东北干旱雨养地区光热资源、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的覆盖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小区试验并结合3种覆盖方式(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传统耕作)和2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间作大豆)研究其对土壤水热调控效应、玉米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干物质累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及综合效益模式评价。结果显示:(1)对于同一种植模式来说,秸秆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根区贮水量,地膜覆盖对土壤增温效果最显著,而同一覆盖方式下土壤水分和温度受间作影响不明显。玉米产量明显受到覆盖和间作模式的影响,覆盖和间作可增加玉米产量,其中单作模式下,DM处理下玉米的产量比JM和CM分别提高19.34%、11.39%;间作模式下,DI处理下玉米的产量比JI和CI分别提高19.71%、13.74%。(2)同一种植模式下出苗率、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受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的影响规律相似,表现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同一覆盖方式下出苗率表现为间作大于单作。(3)在玉米的拔节期,对于同一种种植模式来说,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规律相似,均表现为地膜覆盖处理的最高,传统耕作最低,对于同一种覆盖方式来说,间作大于单作。叶片水分利用率随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不同而变化。对于同一种种植模式来说,JM和DM的日平均叶片水分利用率比CM分别高12.03%、16.63%,JI和DI的日平均叶片水分利用率比CI分别高11.37%、15.90%;对于同一种覆盖方式来说,JI的日平均叶片水分利用率比JM高1.36%,DI的日平均叶片水分利用率比DM高1.32%,CM的日平均叶片水分利用率比CI高1.96%。(4)玉米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的大小顺序都为DIDMJMJICICM,玉米粗灰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MCIJMJIDMDI,玉米水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MCIDMJMJIDI。从玉米的玉米产量来看,DI的玉米产量较JI和CI处理分别提高了7.1%、19.3%,DM的玉米产量较JM和CM处理分别提高了5.2%、19.7%。(5)CM、CI、JM、JI、DM、DI各处理的综合适用性指数由小到大依次为:0.141、0.275、0.393、0.610、0.648、0.825,表明覆盖和间作都能使其综合适用性指数提高,而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间作大豆(DI)的值最大,因此其为最优的种植效益模式。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3;S15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水资源问题
1.1.2 粮食资源问题
1.1.3 土地资源问题
1.1.4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发展
1.3 国内外关于作物间作方面的研究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方法与内容
2.3.1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2.3.2 地温的测定
2.3.3 玉米光合特性的测定
2.3.4 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测定
2.3.5 玉米品质的测定
2.3.6 玉米干物质积累测定
2.3.7 玉米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拔节期地温日变化的影响
3.4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3.4.2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4.3 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3.4.4 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3.5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5.1 对玉米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3.5.2 对玉米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3.5.3 对玉米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3.5.4 对玉米叶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的影响
3.6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品质、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
3.6.1 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3.6.2 对玉米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
3.7 不同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下各处理的综合效益模式评价
3.7.1 因子的选取
3.7.2 因子分析结果
3.7.3 各处理的综合适用性指数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8466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3;S15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水资源问题
1.1.2 粮食资源问题
1.1.3 土地资源问题
1.1.4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发展
1.3 国内外关于作物间作方面的研究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方法与内容
2.3.1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2.3.2 地温的测定
2.3.3 玉米光合特性的测定
2.3.4 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测定
2.3.5 玉米品质的测定
2.3.6 玉米干物质积累测定
2.3.7 玉米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拔节期地温日变化的影响
3.4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3.4.2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4.3 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3.4.4 对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3.5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5.1 对玉米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3.5.2 对玉米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3.5.3 对玉米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3.5.4 对玉米叶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的影响
3.6 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对玉米品质、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
3.6.1 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3.6.2 对玉米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
3.7 不同种植模式和覆盖方式下各处理的综合效益模式评价
3.7.1 因子的选取
3.7.2 因子分析结果
3.7.3 各处理的综合适用性指数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河旺;张冬菊;李向涛;李晓瑞;刘建生;;粮豆间作—中国大豆面积恢复的有效途径[J];大豆科技;2013年06期
2 杨静;陈亮;陈霞;;我国粮食安全的水资源支撑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杨文亭;王晓维;王建武;;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作物和土壤氮素相关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3年09期
4 张金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3年05期
5 张振华;;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考古;2013年01期
6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万燕;刘卫国;王小春;;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对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转移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年01期
7 张桂国;杨在宾;董树亭;;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的评定[J];草业学报;2011年02期
8 綦海萌;;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国土资源;2011年03期
9 周新安;年海;杨文钰;韩天富;;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Ⅲ)[J];大豆科技;2010年05期
10 李豫新;朱新鑫;;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09期
本文编号:2878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78466.html